第三百二十四章 天真的王安石
皇帝老子家的事情總歸要回京後再議,包正目前首先要解決的是和談問題。
韓德讓這個時之魔神就是個情癡,為了他的老相好‘凝光’做出無數安排,固然是有真心議和之心,本意卻是要幫助蕭後占足便宜,幽州之盟說是要成兄弟之盟,可這究竟誰為兄、誰為弟,那可就難說的緊了。
幽州留守府,後花園聽風雅築中,包正此刻正與自己的門生王安石對面而坐,桌上燃着檀香,還有泡至佳時的香茗。
包正笑着看了眼比自己還要大上幾歲卻一臉緊張的王安石,笑道:“介甫,放輕松些,為師喚你前來不過是閑聊幾句,你不必緊張。
”
“是,請恩師吩咐。
”
面對恩師,王安石腰杆兒挺得筆直。
他這個人通法文、明經義,卻偏偏就是不通人情事故,否則也不會以一任探花郎的身份淪為閑職,要不是包正擡舉,如今還不知道在那個角落中呆着呢。
可就是再如何不通人情事故,王安石也知道這和談副都知意味着什麼,和談若成,既是自身的仕途資曆,也從此被恩師看重,說不定就此一飛沖天,他的脾氣就算再如何執拗,在包正面前也是表現的老老實實。
“哎,都說了是閑聊,你如此緊張做什麼?
”
包正笑着看了看王安石:“介甫,為師想要知道,你對此次幽州和談是何看法?
”
聽到恩師與自己論政,王安石倒是神色一松,挺直的腰闆也頓時變得随意了許多。
“學生以為,如今北國内亂方定,又新敗于我,欲戰本就無力;且如今北國乃是蕭後執政,雖為女子,實有大志,自知休養生息乃南北兩朝唯一選擇,因此這‘兄弟之盟’的建立,應無問題。
”
“哦?
”
包正望着王安石微微點頭,拗相公就是拗相公,論起政事來,果然頭頭是道。
王安石想了想又道:“不過學生以為,此次結盟,北國定位是寸步不讓,究竟哪國為兄,哪國為弟,隻怕是還有一番争執。
”
“介甫以為,我朝與北國争執之處何在?
”
“學生以為,不在軍事。
天門陣一戰,北國固然大敗,我朝卻也力疲,且我大艮軍治早有缺陷,各地廂軍尾大不掉,日有演變為閥團之象,隻怕是經不起再一場大戰了。
”
王安石挺了挺兇道:“學生大膽揣測,此次和談之争,當在民生!
幽州和談,或會涉及錢糧,卻非根本,根本者,在幽雲十六州也。
如今幽雲十六州南北混居,七八成卻是南人,不過這些北地南人多半慕北而輕南,民意在北國蕭後,卻非在我大艮趙家也。
偏偏收複幽雲十六州又為我朝國策,我朝欲收幽雲,北國必會提出諸多要求,若我朝不能一一應對,則落人口實,甚至引起幽雲南人不滿,那時就要陷入被動,必要付出諸多利益方可。
隻是如此一來,我朝便落于下風,隻怕恩師與我皆成大艮罪人也......”
包正暗暗點頭,王安石就是王安石,雖然情商極低,智商卻是高得驚人,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
“如此倒是個難題,介甫可有對策?
”
在上世藍星的曆史上,主持熙甯變法的王安石可是與商鞅齊名的,而且他的改革包括了政、法、農、軍、商,比商鞅更為全面,隻是觸及了保守集團的利益,加之北宋其時已爛到了根兒上,上雖有明法,下卻各種歪解不遵,這才會最終失敗。
包正倒是很想聽一聽,這個仙俠世界的王安石究竟有何見地。
“禀恩師,學生以為,要令幽雲南人歸心,首要就是藏富于民,要達此目的,則需變法!
”
聽到包正問及對策,王安石頓時精神一振。
機會來了啊,他綢缪數年的治國方略終于有了實現的機會,哪怕如今隻是在幽雲十六州。
王安石對自己非常有信心,相信隻要恩師肯推行自己的方略,幽州的變法必會成功,到時還怕不能推行至整個大艮嗎?
現在還有誰不知道,恩師包正乃是仙師入朝,地位超然高絕,此次北援官家,更是立下不世奇功,已然是權傾天下。
所以隻要得到恩師的支持,他的畢生大志便實現有望了。
“呵呵,看來介甫你是早有準備啊,如此甚好,你可詳細說來。
”
包正端起面前茶盞,沖着王安石輕輕一擡,在大艮官場,這就表示了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莫大肯定。
“學生以為,幽雲南人雖多半生于北國,其中八成卻依然以農耕為主,因此欲藏富幽雲南人,首在農法之變。
學生有均田之法奉上,此法又名方田均稅法,官府公平丈量土地,分于農戶,而後農戶則以土地面積課稅,如此家中男丁多者可多領公田,男丁稀者則少領,多田者多稅、少田者少稅,一改昔日按戶定糧定稅之弊,可令民生得富。
此外,考慮每年二、五月間青黃不接,百姓最為弊苦,學生另有青苗法奉上,每逢每年二、五月間,官府以兩至三厘借貸給農戶,幫助其渡過艱難,待莊稼成熟後,再以糧食折還官府本息,若如此,則百姓從此不再受青黃之苦,官府也有收入,可謂是國富民強之良策。
”
果然,哪怕是這個世界的王安石,念念不忘的還是均田法和青苗法,隻不過在包正看來,他還是太過自信了。
“均田法和青苗法的細則在此,請恩師細觀。
”
王安石很有些憤憤不平,自己綢缪數載的變法良策是一定會成功的,就算是恩師也不可質疑,仿佛是為了證明自己,從懷中掏出一本帛冊遞給包正。
“看來你是有備而來啊。
”
包正笑着接過絹冊,細細觀看,邊看邊搖頭。
王安石見狀更為不忿,梗着脖子道:“恩師搖頭,可是對安石之策不滿?
安石不才,還請恩師指教!
”
“看來不指出你這均田青苗兩法的弊端,你是不會服氣的。
”
包正笑着搖頭,指着手中絹冊道:“蓋均田之法,以方圓為田,厘清畝數,令狡詐得勢者無所冗餘,老誠忠厚着無所虧欠,彰顯法令之公顯也。
介甫啊,你的想法不錯,隻是忽略了一些要點;田畝素來就有薄厚之分,有的地力雄厚,收獲極豐,有的地力貧瘠,所獲寥寥;官府分田,總是要經吏人之手,如何做到公平?
隻怕多半是親者得肥田,疏者隻能分到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