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期設置的。
當年冠軍侯橫掃匈奴,收複河套,武帝在河套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遷移大量漢民到這裡,從此大漢在西北形成了1200裡的戰略縱深,徹底剪除了匈奴的右臂。
玉門關外就被稱之為西域。
漢朝時期的西域有許多小國家,它們沒有統一的語言,而且人口很少,所以軍事力量相對很弱。
于是北邊的匈奴就經常欺負他們。
當然,匈奴的主要掠奪對象還是富裕的漢朝。
直到武帝對匈奴形成重創。
而為了進一步重創匈奴,在漢武帝之後,漢朝便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漢武帝死了幾十年之後才設置的,是漢宣帝劉病已上位後搞出來的。
它的存在,進一步壓縮了匈奴西遷的戰略空間。
從這裡也足以說明,西域這個地方的戰略重要性,但因為它實在太廣了,而且是熟悉地廣人稀的那種,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可以控制這裡,一旦稍微弱一點點,就基本上控制不了了。
大明朝中期關西七衛盡數丢失,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所謂的關西,就是玉門關以西的西域一帶。
從玉門關到伊犁的縱深有3000裡,而且沿途有沙漠,人煙稀少。
又因為大明朝的主要問題在漠南和遼東。
所以關西七衛當時脫離了控制,中原王朝也并未真的采取行動去拿回來。
到了張凡這個時代,大明朝有沒有拿回西域的實力?
至少現在沒有。
為什麼?
大唐不是在唐太宗一朝就滅掉了西域高昌麼?
為什麼在張凡這裡現在還不能?
這不廢話麼?
崇祯元年的大明朝就是一艘大破船,八年時間就能橫掃全球?
做任何事,都需要人才。
實際上,張凡的人才儲備,直到崇祯五年之後,才開始慢慢有成效。
陝西目前的局面還隻是解決了饑荒問題,還無法承擔起對河套的哺育,更别談深入西域了。
所以,崇祯給自己定的目标是玉門關。
十一月五日,一場大雪之後,天空灰蒙蒙的。
一大早,就有大批糧食進入豫望城。
這是第一批,足足2000石(24萬斤)。
據說後面還有接連不斷的正在運輸中,一旦銜接上了,豫望城将成為明軍的屯糧中心。
而皇帝的情報人員活躍在豫望城到靈州的數百裡之間。
洪承疇和曹文诏都接到皇帝的密信,開始積極準備起來。
準備幹什麼?
當然是圍殺固始汗,徹底摧毀瓦剌人的軍隊。
崇祯手中尚有近八萬的京衛軍,洪承疇和曹文诏各有近兩萬的西軍。
加起來一共13萬多人。
比起來固始汗的8萬大軍,人數上肯定占了優勢。
但人數上占優勢未必就能穩赢,更何況崇祯還要全殲對方,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
那如何做到呢?
一個字:比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