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誕下龍子乃是大事,至少大部分的大臣都這麼覺得,至少以往的皇帝都是這麼覺得。
哪怕是國家的利益也應當讓位于皇家。
尤其在皇子出生之後。
幾個主和派的大臣都以此為由,勸說趙榛和大金罷兵言和。
“陛下初得龍子,乃是天降福澤于我大宋,萬民共喜之事,實在不應當擅動兵戈。
”
“臣也附議,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應多行善舉,降福于子孫,則我大宋社稷幸甚,百姓幸甚。
”
“所以陛下應當立刻傳回前線的将士,以免生靈塗炭,禍及子孫。
”
趙榛覺得沒法和這些人溝通,古代的官員動胤就拿玄學說事兒,這讓現代價值觀的趙榛辨也不是,不辨也不是。
不過趙榛也看出來了,主和派可真是像地裡的韭菜,割了一把又長一把,生生不息。
自己生個兒子都能聯想到和議的事情,這腦回路簡直絕了。
“你的意思是,朕興兵伐金,乃是不善之舉,會遭天譴?
”趙榛怒視道。
“這……卻非善舉,纣王好武以至國滅,秦王好武以至國亡,自古窮兵黩武者雖能得一時之利,卻會是後患無窮,社稷不安啊。
”
文臣還真是敢說,完全不給趙榛面子,趙榛想了想接道。
“漢武逐北,匈奴三百年不敢南望,唐人剽悍,四夷誰不傾服?
”
玩排比句,那趙榛的學曆也能玩的起來。
“但漢朝和唐朝都亡了。
”
嗯,說的也沒錯,武力強大的兩個大帝國都沒了,這也是為何宋朝會如此慫包,他們或許覺得,慫一點,或許會比漢朝唐朝長壽一些。
“你也說的不錯,但你知道麼?
唐朝亡于李煜。
”
趙榛提醒道,李煜那就是個偏安于一隅的國主,南唐雖然經濟實力強大,百姓安居樂業,但也免不了亡國的命運。
甚至于說,李煜,小周後,趙光義三人還上演了一段島國情節,為後世津津樂道,自不多提。
但很顯然,以李煜的例子來映射現在,足以說明,隻想着求和,苟且也絕對不會有任何好果子吃。
“李煜不過欺世盜名之徒,算不得唐朝正朔。
”
“無論算不得算得唐朝正朔,李煜是亡了麼?
”
主和派的文臣暫且語塞,顯然他們以史為鑒的辯解之辭意義。
“先秦以來,皆以中原為正統,諸夷孰敢窺我華夏,漢時不敢,唐時不敢,為何我宋時就敢了?
金人縷縷辱我大宋,殺我百姓,奪我父兄,此仇不共戴天,兩國不死不休。
”
“有何和談必要?
你們是想讓朕置父兄于不顧,做那不忠不義之人麼?
你們是想讓朕偏安于江南,做第二個李煜麼?
”
趙榛的質問之下,衆臣莫不敢多接一句。
“皇子既誕,朕更應該讓他看着他将來的帝國應該是如何的?
朕希望他看到的是,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
“陛下說的極是。
”李綱不知道是不是睡着了,還是被這些主和派也說的啞口無言了,在趙榛說完之後,才出言附和。
“前線戰局正是關鍵之時,此時和談,實在是陷我軍于兩難之事,絕非智舉。
”李綱還真擔心趙榛因為生了兒子性情大變,想去做點損己利人的事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