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君賜宴,謂之“諸侯之宴”,此時乃是規格極高的“筵席”之一。
“鋪陳曰筵,藉之曰席。
筵長席短,筵鋪陳于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
”
筵席二字均指鋪在地上的坐具。
不同的是“筵”是用粗料所編,直接放置在地上,“席”是用細料織之,貴人之席四周還綴以錦。
天子和諸侯的筵席便是十分精美的,通常以錦帛所制,繡以紋飾,如此方能彰顯身份的尊貴。
起初筵席指的就是用來安坐的這兩物件,後來便引申出宴會之意。
于正因先前自己無意識的無禮舉動受了大夫的呵斥,如今更加打起精神來,卻是将腦海中将原身所學之禮法努力回憶起來。
有不懂的,則是偷瞧其他人的樣子,亦步亦趨地學習着食禮。
“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處外,疏醬處内,蔥片處右,酒漿處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
于正按此禮制所言,将飯食放在了自己的左手邊,又将湯羹和酒放在了自己的右手邊,正好方便順手取拿。
春秋時代乃是分餐制,每個人的案幾上都會放有自己應得的食物,隻需低頭吃自己面前之餐即可。
不過按照地位的尊卑,衆人面前食物的數量是有不同的。
“天子之豆(盛食物的高腳器具)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
于正擡眼去看,果然衛君姬申作為諸侯前面擺放着十二個菜肴還有羹湯。
而其下首的甯石兩位大夫則是八個菜肴和羹湯,其餘大夫則是六菜一羹。
而于正面前擺放的是四菜一羹,四菜分别是魚、烤肉、炙肝和醬肉。
而衛君面前的十二道菜中就多出羊、雞等其它菜肴。
地位階級不同,除了食物的數量不同,衆人連食盤的形狀和高度也是不一樣的,處處顯示着尊卑之分,地位之别。
當然春秋也同樣有尊老之儀,所以又有規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華夏畢竟是禮儀之邦,老年人在哪個朝代都是受恩養的。
上首的衛君姬申率先舉起了銅爵(青銅酒具),做了一番歡迎之詞。
先敬了許穆夫人這位遠道而來之客一杯,至少這位國君場面上還是做的不錯。
許穆夫人也起身緻謝,對飲了一杯,對着國君一番感謝,坐下後自有侍女為其滿上空杯。
國君又舉起爵來敬衆人,道:“衛國國事艱難,今日之宴一切從簡,宴間也無諸侯之樂可給大家助興,此乃孤之失禮也。
”
衆人聞言同樣舉起手中銅爵言道:“謝過國君今日之宴,願與國君共度時艱,複興衛國。
”
說完皆一飲而盡,算是還了一杯,如此在衛君的微笑示意下,方才正式進入到個人的用餐階段。
西方中世紀的貴族們有用餐禮儀,春秋時代的士大夫們自然也有,而且同樣的繁複。
于正看着眼前案幾的餐具:“匕”、“匙”、“叉”,還有“筷”,一時都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是的,刀叉餐具不僅是西方獨有,早在春秋時代,甚至更早,我們的華夏先民就在使用了。
後世考古出土的骨叉早就證實了這點,不過這些于正卻是不知道的。
好在他畢竟出身邘國公室,關于這些餐具的正确使用之法,有原身的記憶在,隻要認真回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