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将兩種汲水的器械圖紙,講解分明後交給了工備司主官左林,囑咐他找工匠盡快将它們制造出來,也方便布政司送往各地的鄉寨汲水抗旱。
左林得此神圖,自是滿口答應,将圖紙小心地保存起來,甚至打算日後将其編冊為一本器械之書,作為家學傳下去。
此時人對知識就是這個态度,啥都想往自家拿,擴充自己家族的家學,讓後輩子侄能以此出仕,作為謀生手段。
于正見左林将圖紙收好,得空又問起了他軍器的制造情況,順便在工備司的幾個主要工坊裡參觀起來,看看流程上還有沒有什麼改進的空間。
左林陪着于正一起視察了整個工坊,也如實彙報了最近的生産情況,主要是鍛鐵以及鐵甲的生産情況。
手下軍隊的武器都完成換裝後,于正便在甲胄上打起了主意,他想要打造一支身披鐵甲的重步兵單位。
當然,後世的鐵甲有很多種形制,于正則是主要取了其中的兩種,即鎖子甲和鱗甲。
鎖子甲也稱為鍊甲,在漢代又稱環鎖铠,一般是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
其防護能力與環的強度以及環本身和封口的強度、環的大小、環的編制密度,環的粗細等有關,往往編制的越密集防護能力就越好。
鱗甲也稱魚鱗甲,乃是古人通過觀察帶有鱗片的動物從而獲得的靈感。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一種以長方形甲片為主的甲胄,因該類甲片形似書劄,所以又稱“劄甲”。
而劄甲從結構和防禦力上來看,和鱗甲非常接近,所以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變形的鱗甲。
鎖子甲和鱗甲各有優劣,于是于正便吩咐工備司各生産了兩百套,如今已經大緻完成,不日就可交付使用。
鎖子甲的優勢是,穿用者肢體活動受限性小,更靈活,而且透氣性好,在穿着上相對要涼快一些。
而在防護力上也是不弱,對此類铠甲的評價是:“铠如環鎖,射不可入。
”
鎖子甲的缺點是,鎖甲由于比較柔軟不妨礙活動,因而對鈍擊幾乎沒有防禦力。
所以鎖甲下面是要穿襯襖來打底,甚至會使用皮甲來打底。
而鱗甲相對于鎖甲來說,對鈍擊的防禦力顯然更好,但也同樣需要軟緩沖,有一層皮件内襖。
甲片用繩索編綴在皮件上,穩定地構成一體,皮件又購成了最後一道防護屏障,在正面外來的鈍器的打擊下,表現為不是松散的個體,而是像闆甲一樣的整體。
在點面積上,對付象弓箭槍刺這樣尖銳的兵器,堅硬傾斜的甲面可使得箭頭槍尖擦身而過,整體防護力很高。
而且鱗甲最大的優點是,隻要更換掉損壞的甲片即可修複盔甲。
且方便上漆或是上油來防止盔甲生鏽,無論是修理還是維護都很方便。
當然,于正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西方中世紀的闆甲,也就是印象中穿的嚴嚴實實仿佛鐵罐頭一般的歐洲騎士形象。
不過在這個時代,僅靠人力鍛打,批量地制作闆甲的成本和工期還不是小小的黑山可以負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