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同盟偵察船是做好了“遭到攻擊”的準備的,從他們的行動軌迹上也能看得出來,這條船的火種室内至少有三塊加工好了的伊普西龍礦石,他們的火種室内加熱速度是非常典型的同盟軍用速度——大約三分鐘即可完成躍遷準備。
而參謀部之所以會把伏擊地點定義成第六次躍遷地,也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根據之前的觀察,這位同盟偵察船的船長絕對是個非常謹慎、而且經驗非常老道的人。
他會通過一些明顯不太符合“同盟作戰條令”的手段,來保證自己的船始終安全。
在距離預定觀察地域還有三次躍遷的時候,這位謹慎的船長先生會根據自己的“觀察”以及對外瞭望所獲得的結果來進行一次判斷。
紐薩爾衛戍艦隊的船如果以戰鬥姿态出港,他們就會按照預定計劃,在短時間内完成第七、第八、第九次躍遷,然後在第九次躍遷的位置上完成觀測任務。
紐薩爾衛戍艦隊有追擊的意圖,那就得根據同盟偵察船躍遷之後的位置對自己的航向進行至少三次修正。
三次修正所需的時間大約是一小時。
在第六次躍遷之後,同盟的偵察船理論上就已經完全處于安全位置了——除非突然有什麼快速活動的自然天體撞擊了他們的偵察船,否則之後的任務完全用不着擔心。
而根據這位船長的習慣,如果第六次躍遷之後沒有觀察到紐薩爾的衛戍海軍出動驅趕,那他們就會采取更加“保險”的行動方案。
船隻停留在第六次躍遷點上,然後開始對火種室内剩下的兩塊伊普西龍礦提前進行預熱。
這個預熱過程将會延長到八分鐘,而在預熱結束後,偵察船能夠在一瞬間完成兩次躍遷并且直接進入偵察點進行偵察。
完成連續躍遷的預熱和加熱時間需要八分鐘,而躍遷一萬哩的最低加熱時限則是三分鐘。
換言之,留給六條大型巡洋艦和驅逐艦們的攻擊窗口,有且隻有三分鐘。
“第五次躍遷!
”傳令兵送來了最新的消息,“距離預定攻擊地點還有兩千七百哩!
”
第五次躍遷之後,帝國偵察船的位置比第四次更遠一點。
嚴格來說,遠了一千哩。
但這實際上是個好消息。
對方的行動軌迹完全符合參謀部的預測。
“成功的概率至少在七成了。
”副參謀長放棄了繼續推算的企圖,他已經做完了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接下來的伏擊戰成功與否就全都交給那位艦隊指揮官閣下臨陣決定了。
紐薩爾衛戍海軍四十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實戰計劃,進入到了最後一步。
“第六次躍遷!
進入伏擊點!
敵艦距離我艦隊潛伏區十二哩!
”傳令兵的聲音聽起來有些扭曲,由于興奮和緊張,他的聲音發尖生澀,甚至還有些破音,“我們觀察到了火炮閃光!
”
·
·
·
在宇宙中炮擊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整條戰艦仿佛被一個巨大的錘子敲擊了一下。
和在大氣層内射擊的情況完全不同,由于炮塔布置的位置并非處于船體幾何中心,開炮之後,漂浮在宇宙中的艦船會出現嚴重的飄移和翻滾傾向。
盡管艦船設計師們已經盡量在通過幾何設計減少危險的翻滾傾向,但卻無法根除這樣的基本物理學結果。
一旦開始翻滾,在沒有大氣阻力的宇宙空間中……恐怕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止戰艦變成一個旋轉的死亡棺材了。
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能夠進入宇宙作戰的艦船都會在船艙外設計大量的噴氣口。
通過快速釋放高壓蒸汽,從而實現反推作用。
但高壓蒸汽總是有限的,艦船内部能夠供給煤炭燃燒的空氣儲備也很有限。
在防止艦船翻滾上,艦體設計師和火炮設計師們拔光了自己腦袋上的每一根頭發,然後才設計出了一套“可控火力投射”的方案。
對稱的火炮設計是基礎,而能夠以水平面為界,向艦身正上方進行50%火力齊射的炮塔布局才是根本。
帝國的海軍艦船憑借最近四十年的研究發展,逐漸發展出了一套摒棄傳統艦橋,取消垂直裝甲闆并且大量裝備隐蔽型主炮的風格。
而同盟人則還在堅守“水面艦艇”風格。
高聳的艦橋樹立在艦身之上,而且還有明顯的上下區分。
多虧了這樣的設計風格,紐薩爾衛戍海軍的伏擊跳幫作戰才有了一絲成功的可能性。
六條大型巡洋艦和十二條驅逐艦上的火炮集體開火,火控室給與的目标隻有一個——敵艦艦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