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終至三星洞
是的。
面對“執迷”與“開悟”,敖青最終的選擇,既不是放棄龍族和自我,也不是舍棄明悟與超脫。
他所做的,隻有一件事。
那就是,靜靜地觀察。
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從高天俯視紅塵。
身處紅塵之中,心在三界之外!
而不是,執着于是否去舍棄,是否去選擇開悟。
“神通不及業力”,但有時,業力未必全都是惡業。
“大河之水不可倒流”,可順流而去,也未必,就一定是走向禁锢。
不知覺間,借助兩世的記憶,敖青在菩提樹下,明悟了這個道理。
他接納了前世的自己,也接納了現在的自己,更接納了未來的自己。
他的心,已超脫。
但如今的行為,身為“龍”時所做的事情,卻仍然是自主該做的。
即使,眼前的一切,在漫長歲月過後,或許都會煙消雲散,不複存在。
但天地之間,也一定會留下它存在過的證明!
這就是道家的: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并不是什麼都不做了,也并不是去随波逐流,更不是放棄目标了。
順其自然,是放棄“執着”。
就好像,佛祖釋迦牟尼即使明知道釋迦族終究會被滅,但也仍舊勸退了琉璃王三次一樣。
面對紅塵、業力,敖青的選擇不是執着,也并不是放棄。
而是,擺正自己的位置,去配合自然。
春天,該播種。
秋天,該收獲。
當龍族及至時機到來之時,就是敖青該去振興龍族之時,但卻絕不是以執着的方式。
至于那之後的龍族是衰落還是繁榮,自己是否要繼承龍王之位,帶領龍族崛起。
等到時機到時,答案自會水落石出。
這,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經》有言:聖人以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再遠瞻未來,而是接納過去,着手當下。
若那業力要來,就讓他來,若那業力該走,自當會走。
而明悟了這個道理以後。
那“菩提樹”,也就接納了敖青。
敖青的“心”,頓時穎悟了菩提智慧。
伴随着靈光飛躍,那菩提樹散發出的空寂自然之蘊意,盡皆為其接納。
一道道光芒霎那間籠罩在孤峰之上,進而擴散向整個洞天福地!
那孤峰之下,樵夫看向峰頂,眼中不由得浮現出了幾分凝重之色。
雲山之上,菩提祖師也未想到結果會如此。
這龍太子,又一次出乎了自己的意料之外!
所謂“菩提”,代表的是智慧和覺悟。
曾經也有許多神聖,以各種各樣的方法,達到過如此境地。
而如今,毫無疑問,敖青也獲得了這“覺悟”,證得了菩提。
可是,他卻是以“心”證得的菩提。
而其身軀的業力,卻并沒有就此消散。
以至于在如今菩提光芒散發彌漫之際,那代表着“紛擾”的業力竟然和代表着“空寂”的菩提心,微妙的共存于一處。
對立,而又統一!
那麼這太子,到底是得到了“道心”,還是沒能得到“道心”呢?
祖師輕輕撫須。
片刻後,卻微微笑了笑。
“倒是我差點着相了。
”
菩提樹,雖然是菩提祖師種下的。
但是,卻并不歸菩提祖師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