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患難相恤
畫面一轉。
地安門廣場上,看完升旗儀式的群衆久久不願離去。
所有人一手拿着紅旗,一手舉着标語,高聲為災區加油。
畫面再轉。
教室裡,一個個學生排着隊,将手裡的錢投進捐款箱。
錢數雖然不多,但那卻是他們一周的生活費。
災難固然可怕,同胞的死難固然讓人揪心。
但是全國一心,馳援災區的畫面,還是讓每一個華夏人的心中湧出一股暖流。
那些自發趕往災區的。
平日裡,是上班族,是商人,是農民。
他們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計。
但是現在。
不管是齊魯還是荊楚。
無論是江淮還是八閩。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所有人隻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華夏人!
眼見同胞受難,怎能視若無睹?
他們告别自己的親人,放下自己的生計,千方百計趕往災區。
他們知道自己力量渺小。
他們也知道前路艱險。
但這些都無法阻攔他們援助同胞的決心。
而就算不能去的,也在用各種方式,盡上自己的一份心力。
畫面漸漸消散,蘇辰的聲音緩緩響起。
“為什麼我們深愛這片土地,不是因為它多富饒,也不是因為它多遼闊。
”
“而是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着十四億華夏人!
”
“這片土地上的人,懂得相互關懷,懂得患難相恤!
”
“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不管你身處濱海或者山區。
”
“隻要有需要,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無數兄弟姐妹立刻就會伸出援手!
”
蘇辰目光激動,聲音不斷拔高。
“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不僅出現在大災大難上,還出現在平時的點點滴滴。
”
“撿破爛的老人,将一輩子的積蓄捐給貧困學子!
”
“瀕臨破産的企業,依然慷慨解囊,資助他人。
”
“就算生活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
”
隻見他右手猛地一揮,一張照片出現在衆人腦海裡。
那是一個看上去20歲左右的年輕人,滿臉英氣,嘴角還挂着淡淡笑。
“他叫劉澤軍,一歲喪父,三歲喪母親,留下他和智力有缺陷的哥哥相依為命。
”
“繼父再婚後,他的哥哥,被送回親奶奶家撫養。
”
“而劉澤軍,卻繼續跟随繼爺爺生活。
”
“70歲的老人,哪有什麼經濟來源,劉澤軍從小就是吃百家飯長大。
”
“但就算生活再苦,劉澤軍依然懂事孝順,學校發一顆雞蛋,他也會留着帶回家給繼爺爺。
”
“但是苦難并沒有放過他,十幾歲的時候,繼爺爺也去世了。
”
“在這個世界上,劉澤軍再也沒有親人了。
”
“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走上歪路,而是選擇成為了一名消防戰士!
”
“22年六月,劉澤軍所在的消防站轄區發生火災。
消防員第一時間趕到,撲滅了大火,救出了群衆。
”
“但是年僅20歲的劉澤軍,卻沒能從火場裡出來。
”
“這個世界,給予了劉澤軍最大的惡意!
”
“但他卻用自己短短的一生,還給他人最大的善良!
”
說到這兒,蘇辰的聲音都有些顫抖,但他還是堅持大聲說道。
“曾經有人問過這樣兩個問題。
”
“為什麼華夏沒有超級英雄?
”
“為什麼大部分華夏人,都不相信神靈?
”
“今天!
我就告訴這些人答案!
”
“在華夏,如果你不小心被車壓了,會沖出一群人,擡起汽車,救你出來。
“他們可能是交警,可能是快遞員,可能是外賣小哥,也可能是逛街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