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大志電話裡想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大多是他們當年創業階段。
他是負責技術這塊的,當年也是和老頭走得最近的人。
當年,他是摩托羅拉的技術小組長。
本心而言,當時他對國内的電子技術行業并不是很了解。
概念當中,國内的電子技術肯定是非常落後的,因為沒有一家可以拿得出來的電子企業。
但是,當他和老頭在一起交流後,驚訝地發現,其實國内的技術并不差。
甚至在很多理論方面,還超過了他們米國。
隻是這些大多是停留在圖紙上,停留在構想理念上。
因為缺乏資金,這些科研所的老專家們,他們也嚴重缺乏資金。
以前也是國家給他們一點資金,然後支持他們的研發。
這種模式,很有用,可也很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
他們慢慢地開始畫地為牢。
尤其是在後來,雙軌制經濟下來後,他們的資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國家也給不了他們那麼多錢了。
而民營企業都不想要搞技術這方面,因為賺錢他的錢太好賺了。
比如說,有人跑了東北一趟,利用自己的老爹的關系,拿到了一條貨運專線。
拖了很多的玉米到了南方,到手就賺了三百萬。
要知道,那年代的三百萬,還真不是一筆小的數字。
這種錢根本就不用投入太多,隻需要利用信息差好好的運作,倒賣就行了。
這種情況之下,還會有人把目光放在這些科研所的老專家身上嗎。
要知道,這些老專家的東西,聽上去好像挺高大上,他們很多人也心裡明白。
隻要搞出來了,肯定是能夠賺錢的。
可是投入太大了,他們真的沒有這個耐心去等待,在那個腦子活躍點,就能夠賺很多快錢的年代。
誰會清醒地認識到這點。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些科研所老專家的技術,大多數都已經壓在他們辦公室的桌子下面。
成了一張廢紙。
一直到最後,時代不停地向前,他們的技術,終于還是在時代當中過時了。
再有人意識到這點,然後找他們出山的時候,還是一樣,這張紙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真成了一張廢紙。
蔡大志回來的年代,剛剛好趕上這個時候。
和齊教授一交流,他馬上開始成了一個學生,老老實實地在齊教授的身後虛心學習。
才慢慢地有了現在。
齊教授其實也很幸運。
如果當年他在滿洲裡被牟奇中看中了。
而且,牟奇中還在他面前吹了很多牛,給了他一定的投資後,搞不好齊教授心裡面的那些想法。
也不可能夠這塊實現。
他也幸好遇到了柴進這個重生者,能夠聽明白他講的那些東西是什麼。
這也是一種緣分,一種伯樂。
電話裡苦笑了下說:"我想不通知小老頭都沒那麼容易啊,小老頭現在是每天都會給我打個電話,從半年前就開始了,每天都在問我們進度,每天都在問我們什麼時候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