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寇季寇準

第0772章 多搶幾個不就夠了?

寇季寇準 潇騰 5071 2023-04-12 00:51

  巡檢司,各捕所捕卒,有緝拿捕盜的職責,也有維護汴京城治安的職責。

  在他們眼皮子地下,潛藏着如此毒瘤,他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須知,汴京城境内,那是五百步一捕所,密密麻麻的遍布汴京城。

  如此情況下,還有爛泥人在汴京城内為禍,可見他們有多疏于職守。

  他們但凡是認真一點、謹慎一點、用心做事一點,爛泥人也不至于嚣張至斯。

  當然了,此事也并不是全是他們的錯。

  問題的根子還在大宋的制度上。

  汴京城的治安,巡檢司能管、開封府能管、五城兵馬司偶爾也可以插手。

  三個衙門,在職權上有所沖突。

  他們總想着有人會替自己去幹那些髒活累活,所以什麼也不做。

  互相推诿,互相依賴,就給了惡人可乘之機。

  此外,汴京城内權貴衆多,又有許多禦史言官。

  開封府權知府,那是朝中重臣,多少還能管一些人。

  可五城兵馬司和巡檢司的官員,在朝堂上就沒多少地位。

  所以汴京城内權貴們欺壓良善、胡作非為,纨绔子弟們跑馬為禍,他們都不敢管。

  禦史言官總是喜歡指責這個指責那個,總是喜歡越過法度流程,去幹預一些事情,以彰顯自己清貴的身份。

  如此一來,汴京城内管理治安的衙役、兵卒,除了能管理管理百姓外,其他的什麼也不管。

  上上下下都信奉着那種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心思。

  那些為禍的惡人,自然抓住了他們這個心思,不斷的壯大。

  最終成為了一個大的禍害。

  此事的根子還在制度上,而且還是文制。

  寇季和趙祯二人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即便知道此事的根子在何處,也沒有人開口。

  趙祯處理了此事以後,沒有在寇府上多待,回了皇宮。

  呂夷簡三人也跟着趙祯進了宮。

  爛泥人們,在趙祯回宮的途中,就被押解到了受刑的地方受刑,對于此類的畜生,趙祯一刻也不願意多留。

  朝廷一口氣掃除了汴京城内的爛泥人,為汴京城的百姓除了一大害,百姓們紛紛拍手叫好。

  讀書人卻被那殘忍的行刑場面給吓壞了。

  他們以為趙祯處理那些爛泥人,是做給他們看的。

  是在殺雞儆猴。

  他們鬧事的心思瞬間就熄滅了,甚至都不敢三五成群的去郊遊聚會,生怕被朝廷惦記上。

  那些在寇府門前聲讨寇季的讀書人,就那麼白死了。

  沒人為他們喊冤,也沒人為他們伸張正義。

  讀書人們因為簡字鬧事的舉動,就因為一場除惡的兵事,徹底偃旗息鼓。

  寇季和趙祯二人知道此事以後,也是愣了許久。

  “還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我以為讀書人的骨頭硬的不行,沒想到還是怕死……”

  寇季在聽完了陸銘的禀報以後,失聲笑着說了這番話,便不再關注此事。

  趙祯在爛泥人們受完了刑以後,果斷下旨,在天下廣開蒙學,廣納天下适齡的幼童入蒙學讀書。

  其中特别申明了幾點。

  其一,各路、府、州、縣、鄉、村,必須設立蒙學。
蒙學校舍,由朝廷出錢修建。

  其二,廣納天下讀書人入各地蒙學擔任蒙學先生,一應束脩,由朝廷配發,年束脩,最低不會低于四十貫。

  其三,天下适齡蒙童,皆可入蒙學讀書,最低年齡為六歲,沒有上限。
蒙童在讀書期間不需要向先生繳納束脩,蒙童讀書期間的書本,由朝廷配發。

  其四,各地官府必須配合各地蒙學建立,必須督促蒙童入學,此事跟政績挂鈎。
轄地内的蒙童,入學率超過五成的,算合格,超過八成的,三年任滿以後,官升三級;入學率低于五成的,不合格,貶官,低于三成的,罷官去職。

  其五,讀書人在擔任蒙學先生期間,可以參加朝廷科考。
滿五年,免鄉試,滿十年,免解試,滿十五年,賜同進士出身,可入仕。

  趙祯在旨意裡将以上五點,寫的很詳細,明發天下。

  民間百姓們知道了此事以後,第一反應并不是激動,而是質疑。

  他們質疑官家是不是瘋了。

  讀書在大宋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官家推行蒙學,并且承擔了蒙童們在讀書的時候的大部分費用,所要花費的錢财,是一個龐大到難以估量的數字。

  有百姓粗略的估算了一下,發現他每年繳納的賦稅,還不足朝廷花費在他家兒子讀書上面的一半。

  如此賠本的買賣?

  官家也能幹?

  朝廷也能幹?

  滿朝文武能同意?

  面對百姓們的疑惑,朝廷的回應很簡單。

  用實際行動告訴百姓。

  官家能幹。

  朝廷能幹。

  滿朝文武不敢不同意。

  随着趙祯的旨意傳達到了地方以後,地方官府立馬召集了工匠,開始在各縣、鄉、村,營造起了蒙學屋舍。

  因為此前呂夷簡三人已經做了準備工作,一應的錢财也劃撥到了各地的一字交子鋪分鋪内。

  各地官府在拿到了趙祯的旨意以後,立馬開始行動。

  拿朝廷的錢做好事、撈名聲、撈政績,沒幾個不願意的。

  就算有哪些腦子有病,跟朝廷對着幹的,在看到了趙祯給予他們的秘旨以後,也快速的行動了起來。

  趙祯沒有在明發天下的旨意中,強迫蒙童們入學讀書,但是在給官員們的秘旨中,态度卻格外強硬。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你就算放下了架子,親自跑到百姓家裡去給朕請,也得将蒙童納入到蒙學當中。
入學率不過關的,這輩子也别想升官,朕說的!

  拖延不辦的,或者跟朝廷對着幹的,就等死吧。

  罷官去職,隻是對百姓的說法,朕會真的讓你們這些不幫朕辦事的人,安安穩穩的離開?

  ……

  如此強硬的話,放在以前,趙祯若是敢說出來,地方官員一定會鬧起來,鼓動着讀書人跟趙祯作對。

  可現在,他們卻隻能遵從趙祯的命令。

  趙祯許下了重金、許下了同進士出身的身份,收買了天下過半數的讀書人。

  他們想鼓動着讀書人鬧事,根本不可能。

  他們想要勾結地方豪強一起鬧事,也不可能。

  因為讀書人大部分都是出身于地方豪強家、或者富戶家裡。

  他們考不上進士的,仕途無望,隻能在鄉間遊手好閑的混日子。

  如今朝廷給了他們一個可以出仕的機會,他們還不消尖了腦袋往裡面鑽?

  地方豪強和富戶,一個個恨不得将家中那些考不上進士的讀書人全部塞進蒙學去,那會陪着地方官們鬧事。

  除非腦子被驢踢了。

  至于朝廷規定的十五年,沒有人會在意。

  每年科考的時候,四五十歲的考生比比皆是。

  他們為了參加科考,為了做官,可以耽誤二三十年,甚至耽誤一輩子。

  區區十五年算什麼?

  地方豪強和富戶家中,誰家沒三五個子弟?

  隻要有一個能混出官身,那就是皿賺。

  在士農工商階級鮮明的時代,官絕對居于食物鍊的頂端。

  地方豪強和富戶對官位的向往,遠超于一切。

  趙祯一招釜底抽薪,将地方官能依賴的東西,抽了個幹幹淨淨。

  地方官非但不能依賴着讀書人跟朝廷作對,還得在讀書人們的監督下,快速的辦起蒙學。

  如此一來,地方官做事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眼看着地方蒙學的校舍在營造,蒙學先生在不斷的招收。

  百姓們終于信了趙祯的旨意。

  相信趙祯真的是要推廣蒙學,相信趙祯為了他們的子嗣讀書,真的肯下皿本。

  百姓們知道了此事以後,歡呼了起來。

  趙祯借此攬足了名聲,百姓們就差将趙祯供在了家中。

  趙祯聖君的名聲,傳遍了天下。

  百姓們在提到他的時候,已經隐隐将他跟秦皇漢武排列在了一起。

  百姓們之所以敢如此稱贊趙祯,是因為趙祯真的幹了一件足以稱為千古一帝的事情。

  畢竟,縱然是秦皇漢武,也不敢說在天下廣開蒙學,将适齡的蒙童納入到蒙學之中,并且承擔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教育成本。

  百姓們在稱贊趙祯的同時,也開始不遺餘力的幫助地方官一起營造蒙學校舍。

  能出力的出力,出不了力的,就算是省吃儉用,甚至自己餓着肚子,也要貢獻一份食物出去。

  在後世,讀書已經很普遍的情況下,讀書尚且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在這個讀書人地位崇高的時代,就更别提。

  沒有人喜歡過苦日子,也沒有人喜歡給人當佃戶。

  有一個成本小的翻身的機會擺在面前,九成九的人都不會拒絕。

  有道是,衆人拾柴火焰高。

  所有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做事的速度就會快很多。

  第一座拔地而起的蒙學,是瑞安蒙學。

  由于瑞安蒙學是從文昌學館裡割裂出的一部分,有完整的校舍和蒙學先生團隊,所以不需要做那些提前準備。

  朝廷隻需要将瑞安蒙學從文昌學館内割裂出來,并且将其納入朝廷新推行的教育體系裡足矣。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瑞安蒙學并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座拔地而起的蒙學,是汴京城馬行街蒙學。

  也不具有什麼代表性。

  因為蒙學的校舍是呂夷簡捐贈的,蒙學先生都是呂府的門人。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