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禮儀
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态上的一個突出标志,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出道教徒。
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身穿道服、白襪、覆鞋。
道人服飾,古有“羽服”、“羽衣”之稱。
道教服飾最早的統一定制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
現代道人穿的服裝,大小上衣皆為“大領”,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
黃色黑邊,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念經、做道場穿的法服,也有素淨不繡花的,通稱“班衣”。
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藍色,以像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衣則多紅、黃色,也有藍色、綠色;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班衣以紅、黃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巾”,巾有9種。
分别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的合格服飾,不僅是衣帽整齊,而且要衣冠整齊。
所稱的“冠”不僅是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禮飾。
最通用的有黃冠、五嶽冠、五老冠等,這些是做法事時用的,專場專用,不能随便戴上。
道人的鞋、襪也有規矩,鞋以青布雙臉鞋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
襪則統用白布高筒襪。
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内,不得敞開褲管。
不穿高筒白襪,必須把褲管齊膝下綁紮。
不紮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殿,進了殿要受罰。
道人不得頂冠入廁,戴冠入廁者要受罰。
巡寮執行任務處罰人時,必須衣冠整齊,莊嚴從事。
●宮觀禮儀
道教宮觀的道士必須住廟,正一派要求宮觀内保持良好道儀風範,不得混同于俗。
道士與道士之間一般稱道友、道長等,對年老道長一般稱某爺。
道人宿舍中必須清潔素雅,不得華飾,但要整齊,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葷灑、神侃。
道衆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帶入,更不能留宿。
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間應保持距離,清心寡欲,不起邪念。
乾道、坤道之間不得随意串門。
早上開靜後,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師,上早課,誦經聆聽,持心修煉。
到其他廟内挂單,要遵守其廟中規範,不經允許,不得常住。
●供養禮儀
敬禮神像儀式,如:神像開光、神殿裝飾、獻神供品、敬香等,都屬于供養的範疇。
●神像塑造禮儀
神像有木雕、泥塑、夾苎脫空、石雕等多種。
在雕塑神像時,要進行敬神儀禮。
其儀式主要有二。
一是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
首先上供、焚香、誦經禮拜。
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輕砍三下或七下,以示三請或表示賦予其三魂七魄。
二是在神像雕塑過程中,還必須有“裝髒”儀式,其用意是使神靈能貫注到神像中,讓神像真正成為神靈依附的分靈身。
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後開一方穴達到兇前,然後擇吉日良辰裝髒。
裝髒的内容通常有:經典,它代表神靈和智慧;銅鏡,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惡;曆書、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沉香、朱砂、雄黃,表示可以避邪;紅、黃、青、白、黑五色線,以應五行俱全;金銀珠寶,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貴吉祥;靈符、香灰,表示神通。
●神像開光禮儀
神像塑好後,擇吉日舉行“開光點眼”儀式。
事先準備好朱砂、白芨、金雞、鏡子、面巾、新毛筆等物,屆時上供、焚香、誦經、念咒、焚表、誦念聖诰。
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紅布取下,用新面巾為神像揩面,然後用新毛筆蘸朱砂、白芨和金雞皿的混合液點神像眼睛,也可順便點口、鼻、耳,表示開竅。
與此同時,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鏡子将陽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太陽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間。
舉行“開光點眼”儀式,旨在誠心祈禱神的分靈降臨人間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為具有通神啟靈的分靈身。
因此,其儀禮時分隆重。
道教有—套專行開光科儀。
●神殿裝飾禮儀
神殿,也稱神堂或殿堂。
為了增加神的威嚴與肅穆眺氣氛,令人進入神殿後受感辣而頓生虔誠敬仰之心,還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種裝飾。
主要有華蓋、幔帳、幡、幢、吊燈等。
華蓋,原為天子寶座上所用以蓋覆頭頂的傘蓋裝飾,《古今注》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
後世道教沿用,懸挂在神像頭頂上瑞,象征神的尊貴與威嚴。
幔帳,懸挂于神像前,上面繡有白稱、仙鶴等圖案。
幡,懸挂神象前之幔帳兩側。
《太清玉冊》卷五記載:“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
在神像前,還要挂吊燈等,象征神光普照。
●獻神供品禮儀
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靈身,當時予以供養。
供,享獻;養,以飲食供奉。
其供品,平日為香、花、燈、水、果,此為常設供品。
做道場時則在前面五供的基礎上,增設茶、食、寶、珠、衣五供,合為十供。
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幾等。
每五盤供品為一堂。
現今道觀所獻供品一般有茶果、飯食、面食、菜。
神的供品,也要依禮擺設。
其排列順序是從内至外:一茶、二果、三飯、四菜、五饅頭。
獻供時,先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緻禮,然後輕放供桌上。
供獻訖,還要敬香、叩拜。
●鳴鐘擊鼓禮儀
以銅制成的樂器。
鳴鐘可以振聩、擂鼓可以升舞,所以道教常以鐘聲警醒世人。
許多宮廟正殿中仍置有鐘及鼓,若有善信請神谒祖或返駕時,以敲鐘擊鼓作為迎接或歡送之意。
初一、十五及聖壽時鳴鐘擊鼓則以上午先鐘後鼓,下午先鼓後鐘鳴擊。
以上午為例,先鳴鐘3聲表三清,繼擊緊13聲,每一聲默念一字“太乙救苦大天尊青玄九陽上帝”,後繼續擊慢14聲,接緊13聲,慢14聲,再接緊13聲、慢14聲共計3遍81響為數之尊。
最後落4擊表四禦,才接鼓聲6聲每一聲默念一字“雷聲普化天尊”,後擊輕重長短風稱“雷雨之象”3遍,再擊6聲“雷聲普化天尊”後止。
如此擂鼓4遍24響,表二十四節氣,此乃偶數、陰數。
道教崇尚自然,在教義上與儀式做嚴密的結合,常以陰陽數作為行事的依據,例如清微天玉清境有九聖,禹餘天上清境有九真,大赤天太清境有九仙,所以在祭祀時有27響鐘聲。
又因晨鐘屬陽,故以奇數,其位屬木,所以以青玄九陽上帝為鐘文。
暮鼓屬陰數,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用陰六之數,而鼓聲若雷。
傳統道教神位配置,三清以下,左太乙,右普化,故用雷聲普化天尊為鼓文。
并配合風、稱、雷、雨的自然變化,其擊法:
雷:全重擊,徐疾相間,如雷聲;雨:全輕擊,徐疾适宜,如絲絲細雨;風:由重轉輕,由徐轉疾,如風由近漸遠吹拂;稱:由輕漸重,由急轉緩,如稱變幻莫測。
所以擊鼓以徐疾輕重急緩,擊出風稱雷雨表示風調雨順。
●道觀參觀禮儀
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莊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
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重儀表,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嘩等。
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可稱道長、仙長、師父、師傅、大師、爺、師兄。
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帶姓稱呼,如某道長、某爺。
另外有職務可稱會長、方丈、監院、知客等。
見面一般用傳統禮節,抱拳拱手,稱“拱手”禮。
打招呼時,一面拱手,一面口稱“慈悲”或天尊聖号。
拱手就是兩手抱拳,這是道教對别人極為尊貴的打招呼方式。
與道士言談的禮儀:見了道士不問壽,即不詢問道士的年齡。
我國有句俗話說:“僧不言名,道不言壽”。
道人修煉是為了長生久視,所以最好不要問道人的年齡。
道士入道門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要尋求生命解脫,有的是要學習傳統文化,也有的是想練就一身好武功等。
所以,如果沒有深交,請不要貿然問其身世。
事實上,道人也是普通人,有着常人的情感,隻要相互尊重、理解,是很容易與之交往的。
道觀上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
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制“元寶”等。
有的地區,隻能在道觀指定的蠟台、香爐和焚爐中燃燭、燒香、焚紙。
有的地區,則隻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它習俗。
叩首禮拜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主祭道士都用我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
如果入宮觀不會禮拜,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
道教主張為人要“慈悲為懷”、“以禮相待”,忌“輕忽言笑”、“舉止不雅”、“為人輕慢”、“鬥戲诙諧”、“衣着不整”等不禮行為。
沿襲至今的禮節有;叩首、頓首、稽首、鞠躬、曙躬、作揖等。
祀神、拜祖、拜師,行叩頭、頓首、稽首禮,要求三跪九拜;對長者作叩頭禮;對同輩和知已以作揖表示禮貌。
飲食用齋禮儀: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飲食禁忌。
道教特别強調對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
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以素食為主;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心淨而已。
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
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唯逢齋醮必須吃素,因此,在齋期内入正一道觀,也不能攜帶葷菜。
待客用膳有兩種:全真道宮觀以清食待之,有啥吃啥,不擺葷酒,以盛情為滿意;正一道宮觀待客可擺葷酒。
另全真十方叢林裡有實行“過堂齋”的,無論道俗過堂時,均應按照叢林規矩,吃飯時不弄出聲音,不随便走動、說笑起哄等,講究“食不語,寝不言”。
依照齋堂負責人的指揮,作到威儀随衆就可以了。
四、道教法術
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道教的道術有很多,而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變化之術,《西遊記》中二郎真君擁有七十二般變化之術,憑此才将孫悟空擒拿。
此外,道教法術還有雷法、符箓、咒術、禁術等,各有不同的作用。
●道術簡述
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
道術一詞,源出《莊子天下篇》,與“方術”、“方技”是一個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稱為“仙術”的。
道教所從事的道術很多,如占蔔、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爐火黃白、辟谷、房中、仙藥、服氣等。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
”他說黃老列莊之書,所講是清淨無為,而略及煉養;赤松子、魏伯陽隻言煉養而不言清淨;盧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寇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隻講經典科教。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
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物以及藥物,制作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丹丸。
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緻死的。
道教徒也贊同這種觀點,但是認為這是由于服食的方法不對。
外丹也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的先驅。
●道術分類
道教之術繁多,共分五大類,道教五術大概解釋如下:
山:所稱“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充滿身心的一種學問。
食餌:是利用補藥、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築基:是利用禅、靜坐法以控制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兇等的一種方術。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煉、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醫:所稱“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劑:是利用各種藥物制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
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絡、氣皿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的方術。
靈治:利用掌握人的心靈,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
也就是現所稱稱的“心理治療”。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命:所稱“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穹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
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鬥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
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
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兇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相:所稱“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等,以觀察存在于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
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
印以前是權力的憑證。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兇發展的一種方法。
人相:又分為面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兇、病理的一種方法。
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兇的一種方術。
墓相: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蔭庇的一種方術。
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兇的一種方法。
蔔:所稱“蔔”,它包括占蔔、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于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蔔的種類又可分為“易斷”及“六壬神課”。
占蔔:所稱占蔔,是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兇的方法。
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布局、布鬥、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運用于古代軍事。
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氣數、曆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雷法
道教聲稱可以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的一種方術。
起于北宋,興盛于南宋、金、元。
創始者為神霄派之王文卿、林靈素等,為神霄、清微及道教南宋等派所傳習,東華、天心、正一派也兼習之。
其法主要載于《道法會元》、《清微丹訣》、《法海遺珠》等書中。
該法将内丹與符箓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内丹修煉,又講祈禳齋醮、符箓咒法,是道教諸方術的融合體。
但強調以内丹修煉為本,以符箓咒法為用。
道教雷法思想基礎是天人感應論,認為人身是小天地,人體各部分皆與大天地相符相應,其頭像天,足像地,四肢像四季,五髒像五行,其精氣神無不與天地相通相感。
但此相通相感是建立在先天元氣基礎上的,人一降世,即入後天,其精氣神便逐漸染着種種情欲滓質,不能與天地相感,必須通過修煉,去除其滓質,回複到先天純淨的狀态中去,即達到内丹修煉的最高境界,才能起感應作用,即以我之氣合天地之氣,以我之神合天地之神。
如此,呼召風雷,求雨得雨,求晴得晴,無往不可。
雷法道士根據天人感應的思想,不僅設想出人的精神可以感通天地,影響自然,而且還進一步設想可以主宰天地、創造自然。
《道法會元》認為隻要行法者有很深的内煉功夫,就可随心所欲地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并可以自己的先天元氣變現出雷神将吏來。
雷法道士所作的一切法術,無論是求雨、祈晴、召神降妖等,無不是在上述思想指導下進行。
●符箓
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稱。
符指書寫于黃色紙、帛上的筆畫屈曲、似字非字、似圖非圖的符号、圖形;箓指記錄于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一般也書寫于黃色紙、帛上。
道教聲稱,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符箓術導源于巫觋,始見于東漢。
早期道教承襲此術,五鬥米道和太平道,就是以撰作符書和以符水為人治病來吸引信徒創建組織的。
此後符箓術一直是天師道、正一道的主要修習方術。
東晉中期出現的上清派雖主存思,也兼符箓;靈寶派更以符箓術為主。
唐末宋初,天師道和上清、靈寶派分别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
南宋金元之際,更在“三山符箓”基礎上,分衍出神霄、清微等衆多符箓派。
宋元以前,符箓道法是道教的主流。
金元之際,全真道内丹興起,但擅長符箓之正一道仍在南方與之鼎足而立。
直至明清,重符箓的正一道和主内丹的全真道一直分統着道教。
符箓術之發展史實與道教的曆史相始終。
道教在長期傳習符箓術的過程中,創造了紛繁的符箓道法,撰作了衆多的符書,曆代《道藏》皆在“三洞”部中分出“神符”一類加以收載,其他道法書也兼載很多符箓。
歸納起來主要有:
複文:多數由兩個以上小字組合而成,少數由多道橫豎曲扭的筆劃組合成形。
稱篆:據說是天神顯現的天書,實即模仿天空稱氣變幻形狀或古篆籀體而撰作的符箓。
靈符、寶符:由更為繁複的圈點線條構成的圖形。
這是數量最多、使用最廣的一種符箓。
符圖:由天神形象與符文結為一體的符箓。
這類符箓也很多,在古墓葬發掘中,也曾發現過這類符箓。
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廣泛。
有用于為人治病者:或丹書符箓于紙,燒化後溶于水中,讓病人飲下,或将符箓緘封,令病人佩帶。
有用于驅鬼鎮邪者:或佩帶身上,或貼于寝門上。
有用于救災止害者,或将符箓投河堤潰決處以止水患等。
●符箓材料類型
符箓的材料類型包括金色、銀色、紫色、藍色、黃色類,金色符箓威力最大,同時要求施法者的道行也最高,消耗的功力也最大,銀色次之,紫色、藍色又次之,威力最低的是黃色,這也是最普通的符箓。
大部分道士由于悟性一般,終其一生都隻能停留在使用黃色符箓的道行上,如若強行施展高級的符箓,大部分情況下由于法力不足而無法施展,若是機緣巧合施展成功也會遭到符箓法力的瘋狂反噬,輕者經脈錯亂、半身不遂,重者七竅流皿、當場斃命。
當然若是道士身家富有,也可出高價購買昂貴的寶石,借以增加自身的法力,不過大部分的道士終其一生,由于醉心道術,窮困潦倒、家徒四壁,那來的錢财購買昂貴的寶石和高級的符紙,是以隻能使用些黃色符箓。
●符箓法術類型
符箓的法術類型與施法者掌握的法術大部分是一緻的,因為施法者施法時必須配合相應的符箓才可以施展。
當然也有些不需要符箓的法術或者不需要道行的符箓,不需要道行的符箓普通大衆都可以使用,屬于普及型符箓。
●畫符禁忌
畫符時有諸多的禁忌,畫符念咒,并非一般道士所能為,它一定要出自受過正規訓練的高道之手,才被認為是有靈驗的符箓,未受過職,沒有扶将,更無役使萬靈之權,不能畫符。
同時要求道士在畫符時,一定要嚴格遵守畫符的程序,按各種各樣的畫法和要求去畫才有作用。
總的說來有十戒八忌,這是對畫符人的道德要求,必須遵守,否則畫符無效。
此十戒是:
一戒貪财無厭。
畫符人,為别人消災解難,略收些财物無可非議,但不能藉此斂财,貪得無厭,除衣食所需,多餘部門應奉獻宮觀。
二戒遲疑不決。
畫符時應速斷速決,“一點靈光”一氣呵成。
三戒魯莽從事,操之過急。
應心情淡泊,中庸行事。
四戒假公濟私。
戒用宮觀器具物品,為個人發财。
五戒亵渎神明。
六戒無幫殺生。
七戒好色酗酒。
八戒鋪張揚厲。
九戒朋比為奸。
十戒濫收學徒,傳非其人,洩露天機。
除十戒外,道教還對畫符人規定了八忌,就是避開忌諱事物,如犯了八忌,畫符失效,永無靈驗。
此八忌是:
一避婦女經;二忌見色動心,以作符為名,行稱雨之事;三忌神志錯沉,遇生病或醉後畫符;四避新婚蜜月期間畫符;五避忌藉術起家緻富,而遷神怒;六避忌見死不救;七忌為菲盜歹人畫符,要婉言謝絕;八忌擡高身價,求得名譽、地位。
●畫符程序
符箓的種類很多,各種符有各自的畫符程序和方法,例如“百解消災符”,畫符的程序是:
一、必須齋戒浴身、淨口,具虔誠之心,備辦果、酒、香、焚香祝告,禮拜,放置畫符用具,如水、紙、墨等。
二、清水咒語:“此水非凡水,一點在硯中,稱雨須臾至。
病者吞之。
百病消除,邪鬼粉碎,急急如律令”。
三、清紙咒語:“北帝敕吾紙,書符打邪鬼,敢有不服者,押赴都城急急如律令”。
四、清筆咒語:“居收五雷神将,電灼光華納,一則保身命,再則縛鬼伏邪,一切死活天道我長生,急急如律令。
”
五、然後握筆在手,做好畫符準備,密咒:“天園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筆,萬鬼伏藏,急急如律令”,接着叩齒三通,合淨水一口,向東噴之,聚精凝神,一筆畫下,邊畫符,邊念咒:“赫郝陰陽,日出東方,敕收此符,掃盡不祥,口吐三昧之水,眼放如日這光,捉怪使天蓬力士,破病用鎮煞金剛,降伏妖怪,化為吉祥,急急如律令敕”,咒完符成。
符成之後,還必須結煞。
俗語:“刀無鋼不快,符無煞不靈”、“畫符容易結煞難”。
據天師府的老道士說:“結煞要用三種煞,而常用的是天罡煞和湧泉煞。
什麼符,結什麼煞,念什麼咒。
自古以來均是師傳口授,不形成文字,故《道藏》無記載,史籍無考究,口授時還要起誓為盟,不得洩露天機。
最後老道長說了天罡煞歌決:“月月常加,時時見破軍,破軍前一位,誓不願傳人。
”
●咒術
咒術是道教應用咒語祈請神明、詛咒鬼蜮的一種方術。
被認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達到除邪消災、逢兇化吉的目的。
咒語導源于巫觋,其書面形式,最初發現于東漢墓葬中,與符箓連為一紙,表明在東漢時符箓與咒語已經合并使用。
故道教在承襲符箓術時,同時也承襲咒術。
此後道士作法時,符咒并用一直成為定制。
道教在長期傳習過程中,對咒語作了很大的發展,創制了各式各樣用于各種場合的咒語。
它們散見于衆多的符箓、道法書中,又有一些咒語專書加以結集。
如《太上三洞神咒》,即收有長短咒語736首,數量是很多的。
道教咒語與符箓一樣,使用十分廣泛。
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棗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
有用于内丹修煉者,如《淨口咒》、《淨身咒》、《坐煉咒》等。
有用于驅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等。
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風咒》、《起稱咒》等。
就其語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為陳述心願、頌揚威德之詞;有向一般神靈進行呼召役遣者,大多為命令之語;有向鬼蜮進行詛咒、呵責者,大多為斥責,威吓之詞。
其語言形式,大多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組成的韻語,以四言為最多,少數為長短不齊的無韻語,還有一些夾有梵文譯音或純為梵文譯音的咒語,如“唎吽啰吒”等。
咒語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結。
●禁術
禁術又稱禁法。
“禁”有禁止、禁锢、遏制之意。
道教認為用此可遏制鬼物、毒蟲猛獸和驅治疾疫。
禁術由早期氣術、符法派生而來,始見于東漢末。
《後漢書·方術傳》記載:“徐登、趙炳善越方,徐登以氣‘禁溪水,水為不流;炳複次禁枯樹,樹即生荑’,以及其他禁火、禁虎諸異事。
”
葛洪《抱樸子内篇·至理》篇也記其事,唯趙炳作趙明,稱左慈、趙明等能以氣禁水、禁火、禁沸湯、吹拔入木之釘等。
魏晉時,禁術十分流行。
禁術可大别為“氣禁”、“咒禁”兩類。
《抱樸子内篇·至理》記載氣禁說:“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
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能續骨連筋。
以氣禁白刃,則可蹈之不傷,刺之不入。
若人為蛇虺所中,以氣禁之則立愈。
”
《抱樸子内篇·登涉》在記述氣禁之外,還記載咒禁。
稱“入山宜知六甲秘祝。
祝說:‘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辟。
”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還有治病之禁咒。
如《治寒熱諸藥方》、《治目赤痛暗昧刺諸病方》、《治為熊虎爪牙所毒病方》等,皆用咒語治病,其法與咒術無異。
●掐訣
掐訣又稱握訣、撚訣、捏訣、法訣、手訣、神訣,有時稱鬥訣,簡稱為訣,它是道法的基本方法之一。
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者手指間結成某個固定的姿勢,起到感召鬼神、摧伏邪精的作用。
它和步罡一起,是道法和行持時的基本的形體動作。
道士誦經、念咒、步罡、結壇、召将、氣禁、收邪、治病、祈禳等的各個環節都要掐相應的訣。
掐訣是從古代的氣禁之術中繼承下來的。
道教在發展中依據自己的神體和法術理論,作了增益、改進,形成龐大的手訣系統。
手訣的基本成分是訣文:訣文指在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徵北鬥星、十二辰文、九宮八卦、二十八宿等。
如在第二、三四指的九個關節紋上,以三指中紋為九宮中文,其餘八個關節紋為八卦文;二至五指上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文。
每掐該文,即象征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
由于古人常用八卦、北鬥、二十八宿等象征宇宙中天象的運行、造化的奧秘、空間的位置和時間的變換,故通過訣文,在手上形成了一個濃縮的宇宙圖景,如《陰符經》所說的那樣,“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由訣文加上其其餘指掌聯結方式構成訣目,通常說的掐某訣即指某訣目。
簡單的訣目隻掐一個訣文,複雜的訣目則要同時或依次掐多個訣文,比如飛撚北鬥時,便須迅速撚過七星本文共7個點。
有時尚要加上各指和指掌間的交結,甚至雙手并用。
訣目的構成主要依據于道教的神體和要對付的對象,所稱掐訣,是指掐某訣目。
訣目是由訣文構成,簡單的訣目隻掐一個訣文,在這個意義上它與訣文可以通用。
訣目的數量大,每一道派常繪成訣體,在本門内授受和運用。
訣目的設計,大抵一是依據著神仙體;一是依據所要對付的對象。
依據神仙體是的訣目,相當典型地表現了道教的特點,表現了它的法術與散漫于民間的巫術的區别。
道教的神體極為龐大,而且不同的道派尚有某些不同。
但就行法而言,經常要涉及到的有尊神、祖師和神将三大類。
每一類都有相應的訣目。
與尊神相關的訣,比較常見的有玉清訣、太清訣、上清訣、北帝訣等。
玉清訣,又稱上帝訣、玉帝訣,訣文在中指中節;上章表、統領天仙兵馬、指揮行瘟使者時掐;上清訣,訣文在中指上節,召請上清兵馬時用;又一法掐中指指甲下,問病時用。
太清訣,在中指下節。
與尊神相關的訣,有時不直接稱尊神名諱,而用其坐騎、法器等來代表。
比如煉度儀中請太乙天尊臨壇,法師掐獅子訣,因為太乙天尊坐騎是九頭獅子。
祖師訣中最重要的是天師訣和本師訣,代表本派祖師或者天師降臨。
●相術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氣色、體态、手紋等推測吉兇禍福、貴賤夭壽的相面之術。
《麻衣相法》全稱《麻衣相法全編》,傳說是宋初大相術家陳抟的師傅麻衣道者所作。
宋以後的相書很多,如《柳莊相法》、《相法全編》、《水鏡集》、《相理衡真》等,不計其數,但影響最大的還是《麻衣相法》。
●占星術
占星術也稱占星學、星占學、星占術,是根據天象來預蔔人間事務的一種方術。
在原始社會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由于當時人們的知識水平和生産力都很低,對自然現象中的一些規律沒有掌握,于是把人們生活中的吉、兇、禍、福與某些自然現象聯系起來。
早期的占星術多是利用星象觀察來占蔔較為重大的事件,如戰争的勝負,國家或民族的興亡,以及國王或大臣的命運等,後來逐漸擴展至個人命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
随着日月五星運行規律的逐漸被揭示,占星術出現了各種體是和複雜的推算方法,愈加顯示其神秘性。
我國古代占星術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為核心,三垣是指北天極周圍的三個區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四象是指分布與黃道附近,環天一周的四個區域,即東方蒼龍之相,西方白虎之相,南方朱雀之相,北方玄武之相。
每象各分為7段,共計二十八宿。
在占星術中,将28個星座按照東南西北四方和日月水火土金木七曜進行分類,并用它們的運行預知未來。
我國占星術由于曆代戰亂紛纭,測候失傳,行星的觀測欠準,因此連推運也仰賴二十八宿的度,再摻雜一些神煞的迷信成分,如今幾近失傳。
●風水術
風水術又稱為堪輿學、相地術、地理、相宅術、青烏、青囊術、形法等。
其實就是論述和指導人們選擇和處理住宅與墳地的位置、朝向、布局、營建、擇日等一是列的主張和學說,是選擇居住環境的一種術數。
堪輿:堪為天道,輿為地道。
風水一開始就與天文曆法、地理結下了不解之緣,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這是風水術的兩大特征。
相地:是指觀察地理形勢。
青烏:得名于漢代相地家青烏子,又稱青烏先生。
青囊:得名于東晉郭璞所得《青囊》9卷而著的相地術經典《青囊經》。
在我國民間,多稱為“風水”,而把操此職業者稱為“風水先生”,由于風水先生要利用陰陽學說來解釋,并且人們認為他們是與陰陽界打交道的人,所以又稱這種人為“陰陽先生”。
風水一詞始見于東晉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
經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稱之風水。
”
故後人尊郭璞為風水鼻祖,而有傳承的風水派是内卻都尊九天玄女為陰陽院的宗師,因為傳說九天玄女為幫助黃帝戰勝蚩尤,解救百姓困苦而傳授于他玄學術數,其中就包括風水術。
●陰陽術
結界:密宗的用語,就是利用法器或高能量物品,如水晶、天鐵等,和觀想的力量,在某人、某物、或某些處所的周圍,圍繞結成一個完備的防護網之意,以防止來自靈界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