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章暫時不要訂閱!
正在努力修改前面的章節!
一百七十三這個數字,恰好是胡家在大明律範圍内的九族三代丁口數,而胡言之所以敢一再挑釁朱皇帝的最大底氣也正是因為胡家隻有七十三口在松江府,餘下一百口都已經離開了大明。
張希勁家的情況也差不多,都是隻留下了一部分偏房在大明,正房嫡系的核心人員都已經早早的離開了大明,其中既有跑到沙鵝的,也有跑到西昆侖和歐羅巴的。
雞蛋不會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也算得上是中原堂口那些大族們慣用的手段。
比如說,孫濱和龐涓師出同門但是為兩個不同的國家效力,琅琊諸葛同時在三家下注。
胡聞洪父子和張希勁父子玩出來的手段雖然跟孫、龐的情況不太一樣,跟琅琊諸葛的情況也沒有什麼可比性,但是其根本原理卻是一緻的。
對于胡家和張家而言,死上幾十口、上百口族其實并不算什麼太大的問題,隻要胡聞洪父子和張希勁父子的謀劃能夠成功,胡家和張家能夠得到的好處可遠不是幾個族人的性命能比!
隻是當朱皇帝親口說出了胡聞洪家一百七十三口這個數字,并且說出了他們的去向之後,胡言卻是徹底繃不住了——胡家和張家敢扇動大量的士子哭宮叩阙,甚至敢扇動整個大明的士子跟着一起鬧騰,其底氣就在于真正的核心族人已經分散到了海外,有着卷土重來的底蘊!
朱皇帝臉上的神色逐漸變得猙獰起來:“你以為你胡家和張家的族人都已經跑到了海外,朕一時之間也沒什麼好辦法對付你們?
你以為朕會在乎名聲,所以不會直接誅你們胡家與張家的九族?
”
換源app】
頭也不回的吩咐道:“派人去把胡聞洪和張希勁家的那些人都帶回來,回頭讓他們陪着胡言一起上路!
”
柯志明當即便躬身應了下來,而胡言卻像是被抽了筋骨一般,整個人直接癱倒在地上。
朱皇帝呵的冷笑一聲,
如果真的嚴格執行了祖制,那自家的孩子豈不是隻能跟自己一樣當兵,自家的父母親戚豈不是要承擔起很重的賦稅?
正所謂蝼蟻尚且偷生,倭國的矮矬子們自然也不願意坐以待斃。
這踏馬不是陷入死循環了嗎?
德川家齊現在已經不擔心自己能否解決掉麻風病,甚至都不關心自己能否取代光格賤仁成為新一代的添黃,德川家齊更加擔心的是,如果因為幕府沒有徹底完成封鎖而使得麻風病傳入了大明,大明的皇帝陛下會怎麼收拾倭國。
棒子、緬甸、南越等一大堆已經徹底消失在曆史當中的藩屬國,大概就是倭國的前車之鑒?
越想越頭疼,德川家齊幹脆望着渡邊右衛門和松下一晚等人問道:“那些武士和足輕不願意配合的問題,你們有什麼想法?
”
被德川家齊這麼一問,渡邊右衛門和松下一晚等人頓時感覺有些蛋疼。
身為在大明留過學的遣明使,渡邊右衛門和松下一晚等人都知道大明的軍制,知道大明是異地為兵,山東的兵源會補充到其他任何一個布政使司的駐軍但是絕對不會補充到山東的駐軍,渡邊右衛門和松下一晚也知道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渡邊右衛門和松下一晚的心裡同樣清楚,盡管大明的答桉就擺在眼前,但是這個作業卻沒辦法直接照抄。
因為大明的軍隊是由五軍都督府控制而不是由哪一個将領或者貴族控制,各地的布政使也沒有權力插手駐軍的事情,但是倭國的武士都是歸大名所有而不是歸倭國朝廷和幕府所有,那些足輕也是歸藩主所有而不是歸倭國朝廷和幕府所有。
如果武士和足輕都歸倭國朝廷所有,恐怕倭國朝廷早就在第一時間幹掉幕府了。
反過來講也是一樣,如果武士和足輕都歸幕府所有,恐怕幕府也會在第一時間幹掉倭國朝廷。
再進一步推斷可證:如果幕府想要收攏各地方藩主、大名手中的武士和兵權,隻怕那些藩主、大名會第一時間倒向倭國朝廷。
所以,這事兒也同樣陷入了死循環。
沉默了好半天後,渡邊右衛門才皺着眉頭說道:“如果依靠現有的武士和足輕無法完成封鎖,将軍閣下何不調回天竺那邊兒的武士呢?
他們的家人都已經跟着他們去了天竺,這也就意味着他們不會有什麼顧慮。
”
隻是渡邊右衛門的話音剛剛落下,松下一晚卻忍不住反駁道:“想要調回天竺那邊的武士,就必須先從倭國本土征調一批武士前往天竺,這同樣會使得幕府能夠直接控制的武士、足輕數量大大降低,反而會更加不利于幕府吧?
”
松下一晚的一通分析,直接讓渡邊右衛門和德川家齊都陷入了沉默。
在倭國,不識得漢字、不能講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話,可是會被所有貴族、藩主、大名集體嘲諷的。
換句話說就是那些藩主、大名之類的在倭國也算得上是精英群體,他們又怎麼可能看不透犬養聞洪和野尻西勁的騙術?
然而現實就是他們也被犬養聞洪和野尻西勁給唬住了。
“有明國皇帝的名頭頂在前面,倭國現在上上下下都沒有人認為犬養聞洪是錯的,自然也就不會懷疑他說的其他東西是真是假。
”
“野尻西勁的情況也差不多,表面上看,他們兩個完全是在為倭國以及倭國的平民考慮,很多藩主和大名已經被他們兩個給唬住了。
”
光格賤仁有些傻眼,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聽到的。
這踏馬也能行?
人家大明皇帝可以号召大明百姓給大明的孩子多吃雞蛋,是因為人家大明現在是趴在整個小破球的身上吸皿,有些整個小破球的資源供應才會不缺雞蛋。
人家大明皇帝可以在大明推廣鄉村醫生計劃,是因為人家大明有足夠多的讀書人,而且中原堂口曆來就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傳統,很多讀書讀不出名堂的讀書人也确實會選擇從醫,所以人家大明皇帝可以這麼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