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這件事還沒有完呢?
吳三桂被殺,隻有屋裡這些人知道。
吳三桂的确被殺了,但這并不意味着風險就消除了。
祖大壽看情況是被安撫了下來,這代表廣甯基本穩定下來了。
但錦州吳家的私兵未必安定。
吳國貴是吳三桂的心腹,雖然都姓吳,兩者并無皿緣關系。
接下來,要做兩手準備。
一、讓吳國貴去穩住下面的人,以免錦州城爆發大規模動亂。
如何穩住?
當然是說明真相。
這種事,你越是瞞着,越容易出問題。
因為要隐瞞一個謊言,就必須用另一個謊言。
一旦謊言多了,人傳多了,大家都不知道誰說的是真的了,大家自然對朝廷就完全不信任了。
而信任,是治理大軍團的基礎。
猜忌隻會制造更大規模的混亂。
所以,要直接說。
但直接說,肯定會造成一部分軍官的心理恐慌,因為這件事肯定還有别的軍官參與。
現在吳三桂被砍了,那些軍官心中肯定也在擔憂自己會不會被砍。
一旦有這種擔心,就滋生反叛的念頭,成為不穩定性因素。
軍官想要反叛,下面的人必然會被蒙蔽,糊裡糊塗就跟着反。
最後損失的是大明朝自己,死的是無數家庭的支柱和孩子們的父親。
如何避免?
允諾!
讓吳國貴去傳話,允諾所有人無罪。
盡快穩定錦州的局勢,然後由軍委會正式出台調令,一個個調走,調往新的軍區,調往閑職。
這樣,才能兵不皿刃消化這場潛在的動亂。
隻要大局穩定下來了,朝廷就赢得了時間,接下來要抽絲剝繭般的整頓就太容易了。
例如将所有彼此熟悉的軍官分别調到不同地方,不給實權,且備錄在案。
當然,這些是要馬上執行的。
還有一點也要做。
就是第二點。
這第二點就是立刻給曹變蛟一個交代,讓他做好萬全的防禦。
萬一第一點沒有做好,出了差錯,局面暴亂了,肯定不能讓叛軍占領錦州城。
所以,這第二點是保全的下策。
必須得有所準備。
而這裡就很考驗人了。
為什麼這麼說?
絕不能立刻調集大規模禦林衛高調防禦。
若是如此,就是在告訴吳三桂的人,老子已經準備好刀子了,來吧,幹一場吧。
這就很考驗禦林衛臨時動員能力了,更是考驗曹變蛟的時候。
這些都安排好後,盧象升讓祖大壽帶着吳國貴出去,将吳三桂麾下的重要将領全部召進來。
這也是極其講究的。
為何要讓祖大壽帶着吳國貴?
因為吳國貴出去後,很有可能在召集吳三桂部将的時候,被衆人的驚慌情緒感染,而出現再一次的反叛。
曆史上的反叛,一般隻分兩種:
一是個人野心膨脹,覺得自己可以又行了,可以上天了。
二是恐懼,恐懼和焦慮會讓人情緒失控,甚至理智失控,做出極端不理智的事情。
而此時,吳國貴剛剛目睹吳三桂被殺,既然皇帝已經赦免了他,他也放下了刀,但心中的恐懼卻并未全部消除。
所以,需要祖大壽帶着他一起。
而祖大壽,剛剛接受了朝廷封賞,屬于利益既得者,怎麼可能會允許錦州下面把叛亂搞起來呢?
祖大壽之前就是錦州總兵,隻不過廣甯打下來後,到了廣甯。
祖大壽在遼東的威望絕對是夠的。
由他一起出去,大大降低了變數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