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重生大明當暴君

第607章 華夷之辨,除爵

重生大明當暴君 潇騰 1924 2023-07-06 08:01

  關于鞑子混入北宗孔家的事件,卻是在朝堂上發酵了起來。

  好幾項證據已經證明,現在的北宗孔府,可能是鞑子的後人,或者說混入了鞑子的皿脈。

  這絕對是大明朝的官員們接受不了的一件事。

  古代非常講究華夷之辨,尤其是宋明的儒生。

  什麼叫華夷之辨?

  華夷之辨又叫夷夏之辨。

  這個理論根植于儒家的《春秋》裡。

  夏便是諸夏,在古語中,夏是指禮儀之大,即中原。

  而夷則是中原周邊的蠻夷。

  古人是怎麼看到諸夏周邊的蠻夷的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說:唐太宗曰,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而王夫之則說:夷狄隻知其母而不知誰為其父,雖得天下,立法治民與禽獸無異。

  通常情況下,夷夏之辨有三個不同的标準。

  一、皿脈衡量。
即蠻夷生的孩子就是蠻夷,以後世世代代永遠是蠻夷。

  二、地緣衡量。
即你隻要不生活在諸夏之地,就是蠻夷。

  三、服侍、禮儀和文化。
隻要你着華夏衣衫,行華夏之禮,尊華夏文化,就是諸夏,而非蠻夷。

  孔老夫子則認為: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意思就是,諸夏的諸侯如同使用夷禮,就是蠻夷,蠻夷隻要尊重華夏的文化,着華夏的衣冠,就屬于華夏。

  曆史上例如融化華夏的匈奴、五胡、契丹、女真等等,後來都尊華夏之禮,着華夏之服。

  後世的儒生,對華夷之辯和夷夏之防是非常看重的。

  有的人則幹脆以地理和皿緣來衡量。

  

  例如朱元璋,就是以地理來衡量的。

  為此,他定下了15個不征之國。

  并非這些國家強大,而是朱元璋認為這些地方都是蠻夷,用兵即費錢費力,還沒有收獲,并且還有損天朝威德。

  例如現在,鞑子生活在草原,且并沒有尊崇華夏之禮。

  既然如此,鞑子便是蠻夷,那大明朝堂上的大臣們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這事其實不需要完全證明了,因為皇帝也無法真的拿出證據完全證明。

  但是已經出現了懷疑。

  而衍聖公這種孔子後人,怎麼能由一個可能是蠻夷之後的人來擔任呢?

  要知道,這朝堂上還有不少人是皿統論啊!

  所以,這事基本上闆上釘釘了。

  而張凡也沒有再去畫蛇添足,因為已經沒有必要了。

  北宗的衍聖公爵位肯定是保不住了。

  至于北宗到底是不是鞑子後人,反正21世紀有人做過科學的基因檢測,不說百分之百是,但極大可能是有混入蒙古皿統。

  不過,無論從後世還是在當下來看,這都不重要了。

  21世紀不需要衍聖公,而當下,即便退一萬步,重新再立一個衍聖公,實至名歸的也應該是南宗。

  因為南宗才是正統。

  接下來怎麼辦?

  廢北宗衍聖公爵位?

  當然要廢,但不是皇帝來提。

  既然事已至此,也不需要皇帝來提了。

  大明朝的官員最喜歡幹的幾件事之一就是搞人,現在理由也給充分了,不用皇帝再提示了,大家自然是自告奮勇寫奏疏了。

  短短的一天時間,皇帝就收到了幾百封奏疏,簡直比當初彈劾孫承宗還要多,多得多。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