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中軍已經殺得熱火朝天,雙方的火槍手一排排倒下,誰都沒有後退。
一排排線列陣各自往前推進。
空氣中彌散着濃濃的火藥味,飄着青煙。
士兵們倒在地上,捂着傷口痛吟。
就這樣對射了一段時間,雙方的火槍手終于将距離拉近,開始亮刺刀。
雙方的隊形快速混在一起。
明軍在進入混戰後,迅速以十人一班,作為最小的集體作戰單位集結起來。
每一個人都爆發出全身的力氣,防守、掩殺、互相配合。
一支支小隊伍抱團,向四面散開,迅速開始擴大對建奴的沖擊面。
更要命的是,混編在火槍手裡的一部分重步兵也和火槍手一起推了進去。
在近身鏖戰的時候,不用想,重步兵是王者。
他們人數雖然少,但是這個時候,防禦力和近身搏殺都不是火槍手能比的。
這個時代的火槍手為什麼會有線列陣、空心方陣?
因為這些槍陣都是為了彌補火槍的不足,燧發槍無論是上子彈,還有威力、準心,都沒法和後世的槍相比。
所以就要集中火力,提高命中率、威力。
而一旦進入到近身肉搏,火槍手的陣型已經被打亂,既沒有铠甲,也不擅長刀戰,當然沒法和傳統的重步兵相比。
這就是祖大壽為何要在中軍中配置一部分重步兵的原因。
隻要用火槍打掩護,挺到近身肉搏,重步兵的優勢就會被擴大化。
如果單純的從兵種來說,按照崇祯在軍事學院的前火器時代論調,重步兵應該從大量的火槍手中淘汰。
為什麼?
因為辎重太重,太麻煩,而且成本太高。
但也正如崇祯所言,遼東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袁崇煥一直秉承着以防為攻的策略,在遼河修建大量的城寨,來逐步推進,慢慢蠶食遼東。
既然以防為主,必然就保留了一批重步兵。
而且,祖大壽向來擅長騎兵和步兵并用。
在火槍手的陣型中混編一批重步兵,就是祖大壽最喜歡玩的。
具體前線的戰術如何打,這個崇祯從來不幹涉。
畢竟最了解戰局的是前線的人。
而實際上,重步兵的铠甲也未必防得住燧發槍的彈藥,古代的冶鐵技術是有限的,火槍的威力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大。
隻不過重步兵這兵種進入到肉搏戰後非常好用,能一個輕松砍殺好幾個。
此時的中軍戰場便是如此,重步兵一入場,就像一撮狼群進入羊群裡了一樣。
線列陣早已在雙方沖擊的時候,混亂起來,火槍的優勢蕩然全無。
隻見一個個明軍的重步兵雙手握刀,劈砍的速度非常快,手起刀落,人頭滾滾,鮮皿狂奔。
你要清楚一點,火槍手的衣着是普通的棉衣,在衣着方面,沒有任何防備。
唯一的防備就是他們手裡的刺刀。
而當刺刀砍在重步兵的铠甲上的時候,隻能在铠甲上留下一道劃痕。
戰場上,你和另一個人搏殺,你慢哪怕一秒鐘,死的人可能就是你了。
所以,正統曆史上,穿甲胄的步兵,能夠一個很輕松幹掉五六個不穿甲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