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街頭的小販依然還賣着包子饅頭。
甚至饅頭的味道都還是崇祯元年那個味道。
但時代确實已經變了,許多人都能感受到周圍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老百姓看到的最多的就是一條條水泥路四通八達,一架架新式的四輪馬車在大街上來回奔走。
大人們會跟十七八歲的少年們說,當年他們還在襁褓的時候,這北京城的糧價是1.2兩銀子一石,哪像現在0.2兩一石。
他們還會說,那個時候的冬天,會經常餓死人,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地不起了。
隻有在過年的時候,找有錢人家裡讨要一小塊肥肉,歡天喜地地把肥肉放在鍋裡,将鍋潤一遍,這樣就有了油,算是過了個年。
但是現在啊,油也漸漸成為普通老百姓消費得起的了。
老人們呢?
他們會說得更加詳細一些。
甚至有70歲的老人,經曆了萬曆年間的改革,大明中興,又進入後期的腐敗和動蕩,再進入了崇祯新政。
他們說的更具體。
當年的張居正改革,民間的物價也是非常穩定的,到了後來,萬曆揮霍無度,民間稅收暴增。
民怨沸騰,再出現魏公公拿着國庫的錢到處給自己修宗祠,還把自己老家的城牆加固了一遍又一遍。
直到當今天子登基,撥亂反正後一系列新政出台。
最開始也是殺的人頭滾滾,民間惶恐不斷,直到後來局勢日益好轉。
朝廷年年征戰,但物價卻年年下降。
直到現在,宇内升平,安居樂業。
這是老百姓們的真實感受。
不過,官員們的感受則是另一種:加班加點,小心翼翼拿錢。
當然,其實最艱難的不是下面的官員,反而是上層官員。
尤其是部級和内閣大臣這一層的官員。
因為接下來大明朝面臨着一個更加艱巨的任務。
大明朝現在外貿加内銷,全部在一步步搭建着。
至少現在是正兒八經的開啟工業時代了。
可還是有一個問題。
要向西發展,要大力向西發展。
據說皇帝五月底從西域回來後,就讓内閣頒布了第四個五年計劃:重啟絲綢之路。
所謂的重啟絲綢之路,被分為兩條線。
一、路上絲綢之路,那是漢朝開始的,盛于唐朝,衰弱于宋朝。
二、海上絲綢之路,那是從唐朝開始的,始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許多人對此提出了疑惑,現在大明朝已經很好了,繼續下去,會越來越好,完全沒有必要往西發展。
西方那些窮人,有什麼值得我們過去的?
但朝廷已經提出這樣的戰略了,内閣當然就要開始全力實施。
不過,民間卻對此不太熱情。
畢竟越過馬六甲,再往西,實在要遙遠了,不劃算,在南洋做做生意就可以發大财了,完全沒有必要繼續往西。
就算不在南洋做生息,在大陸做内貿買賣也是可以的。
其實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當國家想要再一次往更高一層去發展的時候,依靠的不是民間的資本,而是頂層設計。
民間資本有他的局限性,大明朝巨大的市場,足夠讓他們吃飽喝足,這個時候當然不願意繼續去冒險。
但實際上,如果不繼續往西,歐洲馬上即将擺脫三十年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