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六月十五日,皇太極發兵6萬,渡過遼河,向廣甯城挺進,遼東戰雲密布。
上一次的遼東之戰,才過去10個月,皇太極卷土重來!
這份戰報先是到了通政司,由通政司立刻提報到軍委會,最後才上報到皇帝這裡來。
建奴大軍突然的異動,震驚了整個大明朝堂。
一時間,京師的官老爺們那可是風聲鶴唳。
剛剛用完早膳的崇祯,陷入沉思之中。
他将自己轉換到皇太極的位置,站在皇太極的角度出發,去猜測這個用意,這個時候出兵的動機在哪裡?
皇太極剛剛在國内搞改制,按理說阻力會非常大,難道是想轉移國内矛盾?
戰争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對砍,戰争的背後都有着深遠的政治意義。
崇祯坐在那裡,沉思冥想到上午,王承恩才小心翼翼地說道:“皇爺,軍委會的大臣們都在外面求見。
”
“先讓他們等一會兒。
”
“是。
”王承恩也沒有多說什麼,他知道皇帝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最讨厭被人打斷。
皇太極不是傻瓜,更不是腦子一熱,就随便亂來的人。
他現在要集權,國内必然還有諸多不穩定因素,出兵對他自己改制不利。
即便是出兵,也是攻打蒙古,攻打蒙古比打廣甯更為明智。
蒙古?
蒙古!
皇太極是那種走一步棋,後面三步都已經準備好了的人。
而穿越者崇祯呢?
他是那種走一步棋,要想後面五步的人。
他的思維習慣是在腦海中演化出局面的多種可能。
例如這件事。
皇太極現在出兵了,在最不該出兵的時候出兵。
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可能性有這樣幾點:
一、佯裝出兵,轉移國内注意力。
這一點幾乎可以否定了。
為什麼?
因為佯裝出兵根本不可能持久,而他的改制和國内的矛盾,是一個持久性的,所以出兵根本不可能解決國内矛盾。
要不然崇祯早就把軍隊全部擺到東北去和皇太極對砍了。
出兵不但不會轉移注意力,而且很燒錢,一旦戰敗,國内的反對勢力就會反撲,例如代善他們。
所以這是一個風險非常大的事情。
二、佯裝進攻廣甯,實則分兵閃電突擊蒙古。
征服蒙古,一直是皇太極的戰略,隻有征服蒙古,才能将戰線從遼東拉開,進一步對付大明朝。
的确有這個可能性。
三、佯裝攻打廣甯,為某些人轉移注意力?
湖廣省牽扯出南方的利益團體,又與張家口北邊賣糧有關,還牽扯到東南某些人。
這個時候偏偏又發生了銀鈔造假案。
更巧的是,邊境也突然傳來了敵軍大軍壓境的消息。
你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巧的事嗎?
當然有!
但概率很低啊!
這每一件事的背後,崇祯都聞到了政治陰謀的味道。
有些人啊,為了自己的利益,已經腐爛到要和敵國勢力勾結在一起的地步了。
其心可誅!
崇祯反複推測了幾遍,更大可能性無非是後面兩種,又過了片刻,他已經大緻有了應對之策。
所謂敵不動我動,敵若動,我亂動!
通俗一點來解釋就是:敵人不動,我也要動,敵人如果動了,對不起,老子直接飛上天!
這是誰的打法?
這是冠軍侯霍去病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