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打仗就不合适擴大銀行呢?
他們的理由是,民間會有人懷疑朝廷的動機,誰知道朝廷是不是趁機印錢,把印的錢拿出去打仗了?
這必然會引發民間對銀行的信任恐慌!
說這種話的,這背後恐怕有民間錢莊和票号的身影。
都是利益的争鬥。
什麼?
平頭老百姓不知道這種金融知識?
你太小看中國古代的老百姓了。
第一次割民間韭菜的是漢武帝,以後曆代皇帝都喜歡割民間韭菜,到宋朝的時候交子、會子這種紙币出來後,宋朝把金融已經玩到了極緻了。
這些在史料中都有記載,大明初年朱元璋就瘋狂印刷銀鈔給官員發俸祿,把民間許多人搞破産。
所以,你還能說大明老百姓不知道這種套路?
至少民間的商人清楚得很。
他們是看在朝廷收稅願意收銀鈔的份上,才願意用銀鈔。
現在看來,有人是要借住戰争一事,來攻擊銀行體系。
噴畢自嚴的原因是他這個财務大臣把所有賬都算得太細,最好他能辭官。
總之,就是借着現在遼東軍事緊張,搞事情!
現在是什麼局勢?
遼東戰事一起,就牽扯到了内政了,牽扯到朝廷各個勢力的博弈了。
本來新政改制,各方已經平衡好了,結果現在外部因素進來,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不得不說皇太極這一手突然出兵的戰略威懾,很有效果,給了朝中一大堆人借口。
若是遼東戰事不利,還會有一大批躲在暗處的官員冒出頭,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軍委會,其次是銀行。
民間這幾天已經有傳言朝廷拿着大家存在銀行的錢去買戰略物資去打仗了,印鈔機也正在印鈔。
這種傳言一旦被大面積傳開,或者說遼東戰局一旦不穩,對民生和内政都會是雪上加霜。
到時候崇祯就不得不關掉銀行,大勢一旦形成,連崇祯想要強壓都壓不住。
一旦銀行被迫關閉,之前他跟畢自嚴提的依托銀行來解決順天府農民買不起地的方案就無法落實下去了,後面的商業時代就更不用談。
例如吏部侍郎張鳳翔在奏疏裡所說:現在銀鈔在順天府推行,許多老百姓手中都有銀鈔,民間已經有人傳言朝廷在印銀鈔購買戰略物資,一旦傳開,則有損陛下聖明。
孫承宗和畢自嚴也都很擔心,現在朝中的局面,因為遼東戰事橫插進來,變得非常緊張。
崇祯坐在上面,面色平靜,他說道:“遼東的戰事,要在一個月之内結束,邊境進入到平穩期。
”
孫承宗頓了頓,說道:“陛下,老臣有一言,不知當說不當說。
”
“愛卿但說無妨。
”
“與皇太極議和是最好的選擇,皇太極在遼東改制,陛下在大明改制,雙方其實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和平期。
”
孫承宗在說出這種話的時候,手心都在冒汗。
這種話,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完全是正确的。
這個時候議和當然好,大家都好。
但是這種話,在大明朝是一種政治上的錯誤。
無論之前大明朝在遼東被打敗過多少次,無論邊軍多麼害怕八旗軍,但至少表面上,朝堂上下都是以輕蔑的口吻稱呼那些建州小奴的。
例如“建奴”就是大明朝對皇太極他們最常見的稱呼。
這反映了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