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山東威海。
從威海鎮港駛來一條船到了劉公島碼頭。
“據說在戰國之時,此島為劉公别業,也有人說是漢朝滅亡後,劉氏皇族避亂來此島,如今倒也無從考證,不過島上倒是有劉公祠劉母祠還有龍宮廟。
”
“之前島上隻有東西兩村,人口不多。
吾皇北伐,遷都登州,駐兵威海,也在此島上建工坊、碼頭等,倒是讓這裡日益興盛起來了。
”
船上下來一行人,看着劉公島新擴建的碼頭,感受着這勃勃生機。
朱以海入登萊後,也在山東裁撤衛所,實土衛所直接設縣、鎮,無土衛所則直接并入縣鄉,威海衛裁撤,軍戶為民,隸屬文登縣,威海衛改為威海鎮。
在紹天朝新制裡,規定府州縣治所在為城,城外的市鎮、村莊、屯集人口滿五萬者設鎮,其餘為鄉。
威海正式撤衛設鎮,下轄街道、村裡。
由于威海港位置優良,且海港每年大部份時間都不凍,故此這裡還成為水師的駐地,同時從這裡抵達朝鮮的仁川十分便捷。
如今大明與朝鮮海上貿易,朝鮮向大明開放平壤、義州、仁川等幾個港口。
威海港出入的商船也大大增多。
威海駐有禦營水陸兵馬,劉公島上還有炮台、水師營和水師學堂以及教導營,上面還有許多禦營官兵的家眷,加上鑄炮廠、造船廠等的設立,使的這座海山仙山也十分熱鬧起來。
原本僅兩個小村子,如今迅速超過萬人。
距離威海港不到十裡的這座島,碼頭上一片繁忙。
碼頭上有人來迎接。
“現在劉公島很興盛啊。
”威海鎮的鎮長陪着幾名從東京來的官員道,劉公島的保長劉繼祖接話道,“确實,我從小在這裡長大,我家據說漢代時就居住在這島上了,洪武時設威海衛,成為軍戶,後來因倭寇騷擾,朝廷把島上的人都遷入内地,嘉靖年間,這島上還一度為倭寇占據。
後來倭寇平定,我們才又回到島上墾種。
”
劉繼祖是劉公島的保長。
以前大明朝是皇權不下縣,縣以下不治,都是鄉紳自治。
朱以海的紹天朝廷,如今卻是縣下設鄉鎮,鄉鎮下編保甲。
鄉鎮有鄉公所、鎮公所,保甲還設有保公所。
鄉鎮有鄉長鎮長副鄉長副鎮長,下有辦事員一到三人,鄉(鎮)丁一到三人,保公所有保長、副保長,保丁一到三人,各甲還設甲長一人。
實行管教衛三位一體,管理戶籍、稅賦、治安等。
原來是鄉村都交給鄉紳、大族自治,但朱以海覺得這樣做雖然省事,但問題很多,所以整合起來,加強管理。
鄉鎮長屬于流外,但有具體的職事任務,協助縣裡辦事。
其實以前各縣雖然明面上官兩三個,吏沒幾個,但事實上一些大縣胥吏上千,隻不過不是正式編制而已,但一樣還是吃公家飯,開銷一樣是加在百姓頭上的,隻不過沒列在朝廷正稅裡面罷了。
皇權不下鄉,于是官吏全都集中在縣一級。
有需求那就該正視,與其都擠在縣衙,倒不如合理的派出。
健全組織,明确職責,當然能夠提升效率,也能方便百姓。
劉繼祖這個保長雖然不入流,但一個月有三塊龍銀俸錢,具體的事情也還是不少的,十戶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正常是一千戶一保,不過實際上也是有彈性的,甚至保之上還有聯保。
劉公島發展迅猛,從原來的兩個村,百多戶,到現在已經過萬人了,雖然有許多都是屬于禦營軍方管理,但也仍新建了一個村,原來的兩個村也人口大增。
實際上劉繼祖這個保長,現在管的不是一千戶,而是幾乎管了整個劉公島上非軍事區人口,足有幾千戶不止。
他不僅要管着上千人的保丁,也還有一支百人的鄉勇,甚至還有一支幾十人的保安隊,有十來人的保辦事處的辦事員隊伍。
從戶籍管理,到治安巡邏、保丁訓練,甚至防盜緝賊,打擊走私等等,什麼事都要管,連一般民間糾紛訴訟也是要管的,除非是刑事案件和重要的民事案件,一般的民事糾紛,都是他們負責調解。
所以别看是個流外雜職,但也是個十裡侯。
平時保長們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管理十家牌,每十家立一牌,上面要詳細登記各戶籍貫、姓名、年貌、行業。
各牌還要輪流值日,随時檢查更新牌上戶籍情況,如遇可疑生人,都必須随時上報,若有隐匿,十家連坐。
晚上還要值班巡夜,防火防盜!
牌長們當值時,得負責巡視各家情況,如誰有有人外出,有人家來了親戚,都得問清楚。
在戰亂動蕩年代,這樣嚴格的保甲制度,可以嚴防奸細賊匪,打擊盜匪。
而各戶青壯編為保丁,再從保丁裡輪抽壯丁為鄉勇,閑時訓練。
并輪流調人充當保安隊員,進行巡邏等保安任務。
對鄉村治安确實有很大幫助。
甚至這保甲法,也為戰争提供良好的預備兵員。
所以别看保長沒品級,但如劉公島這樣的大保,他們還有保學校、保安隊、保鄉團、保辦事處等,到了收稅季節,還要協助收稅收糧。
今天鎮長親自陪着東京來人,劉保長也不敢怠慢。
自皇帝遷都登州,這威海也就成了京畿之地,天子腳下,就好比劉公島,也駐有許多兵馬,還有水師學校,水師教導營等,不僅有駐軍、學兵,也還有少府監、工部等轄的皇家工坊、朝廷工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