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對着鏡子,看着自己新換上的大明官袍。
皇帝派人來賞賜的新官袍,紫袍玉帶,三品以上親貴大臣的标志。
“咱這紹天陛下,似乎喜歡标新立異啊,大明袍服近三百年不曾改過,他卻非要複唐宋之風。
”一名幕僚替洪承疇整理着他紫袍上的蹀躞帶,把裝着半片金魚符的金魚袋系好。
洪承疇看着鏡中紫色官袍的自己,也有些不太習慣。
一朝有一朝服色。
就如唐宋都是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服绯。
而到了明代,廢除官員服色裡的紫,一到四品都是紅色。
而皇太極建立大清朝,要以水滅火,所以規定百官服石藍色,也就是不論品級都是藍色官袍,甚至後宮嫔妃都是這樣,隻用補子頂戴等區别級别。
洪承疇好幾年沒穿過明朝的紅袍,穿了幾年藍袍,結果如今又換成紫袍了。
他拂拭了幾下衣衫,發現這大紫色袍服倒顯得他很英武。
另一位幕僚則很高興的恭喜洪承疇得到皇帝青睐重用了,“重開谏院,大人授為左谏議大夫,從一品職,這可是實權要職啊。
”
洪承疇甩了甩衣袖,覺得這套官袍很合身,對于皇帝新授他的官職,他倒沒那麼樂觀,畢竟如今新降之人。
紹天帝重開谏院,倒不是什麼稀奇東西。
明初就沿用元朝制度,也設有谏院,設有谏議大夫、拾遺補阙、給事中等職位,專職侍從、進谏、封駁等。
後來朱洪武廢除宰相,提升六部權力,也把谏院罷了,改設六科。
這個谏院雖廢了,其實後面的六科仍是承擔一樣的職責。
隻不過在明初,谏院的左右谏議大夫是正四品,後來的六科給事中卻僅八品官了,這也是當時朱洪武的權術手段,廢除宰相,獨攬大權,六部主政,皇帝又用些五品文臣為内閣學士協助處理政務,甚至搞了群八品小官為谏官,盯着六部尚書們。
處處體現以小制大的思想。
此後六科和都察院并稱科道官,禦史和給事中們的權力都很大,但品級很低,并且不隸屬于内閣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所以有利于皇帝掌控朝堂。
甚至諸如廷議、廷推這種重大會議上,六科給事中、十三道掌道禦史們也都是有資格參與最高決策的。
哪怕到了崇祯時,六科的這群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給事中們,也是群非常難纏的官員,他們年輕而又手握重權,連皇帝都敢正面硬剛,成為黨争的急先鋒。
據說現在紹天朝這裡,六科好像權力沒有以前大了,跟内閣一樣都是權力下降了不少。
現在皇帝突然恢複谏院,還讓他來出任這左谏議大夫,洪承疇一時也想不到具體用意。
他隻知道現在皇帝改革了不少大明的制度,比如說這官制也是如此,原來大學士品級低,現在直接就是正一品了,而六部尚書也升格為從一品,連原來二品的左右都禦史現在也是從一品了。
這新設的谏院,長官是左右谏議大夫,也都是從一品職。
其下又設正二品左右司谏,正三左右正言,然後是正四品的六科都給事中,從四的六科左右給事中,正五品六科給事中。
谏院官職,差不多是對标都察院的。
都察院就是從一品禦門,從一品的左右都禦史。
下設正二品左右副都禦史,正三左右佥都禦史,然後正四的十三道掌道監察禦史,從四的協道監察禦史,正五的十三道監察禦史。
相比起原來的都察院,不僅品級提升了,而且十三道監察禦史裡也增加了分級,每道裡設一位掌道監察禦史,也就是掌印,然後下設兩名協道監察印史,另外設多名監察禦史,還會從中抽調一位輪流出任巡按監察禦史,以及巡鹽、巡河、巡海、巡漕等禦史職。
現在最低的監察禦史也是正五了,可以穿上绯袍。
掌道監察禦史甚至是正四。
如果按照以往六科與都察院的權力對比,六科權力是遠比都察院更大的。
十三道監察禦史都升了,六科給事中自然也升了,正五品起了。
而洪承疇被授為從一品的左谏議大夫,這就是對标左都禦史了,是谏院的首領,六科官員也稱科道官、言官、谏官,洪承疇自然也就是谏官之首了。
如果僅按原來的六科來論,這谏院權力很大,而他洪承疇甚至還是谏官之首,從一品左谏議大夫,放在唐宋時期,那就是門下省的高官了,那是宰相。
他一時覺得有些不對勁,以他來後天子對他的冷落來看,天子厭惡他,可為何卻給他這麼高的位置?
思來想去,他覺得隻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雖然左谏議大夫是從一品職,但可能谏院真正有實權的還是那些給事中,所以左右谏議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這六個高級谏官,可能真的隻是谏官。
皇帝給個紫衣玉帶,實際上不能直接管理六科給事中,隻有規谏侍從之權,而沒有六科的封駁科抄等大權。
如果是這樣,那這所謂的從一品左谏議大夫,谏院之首就沒有意義了。
但他又覺得皇帝若真要閑置他,随便安排個官職就行,何必大費周章,還特意複設谏院?
洪承疇猜不透那位年輕的天子了。
以前他在天啟、崇祯兩朝,基本上能夠完全把握住皇帝的心思,可現在他猜不透了,完全猜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