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腳下是故鄉。
宣府長城一千裡,墩台個個訴衷腸。
”
宣府,永甯。
北口墩,五丈高的煙墩矗立八達嶺上,因為八達嶺在居庸關之北,故也稱為北口墩,距長城不遠,墩台方形,七米見方,東西兩側各有一三尺多寬下城馬道。
天微微亮,墩兵趙永勝吹了聲口哨,把趴在墩台上一角的黑狗喚醒。
北口墩裡有七個墩兵還有三隻動物,一隻黑狗,一隻白貓還有一隻公雞,别看這三隻小動物,那可是有編制的,還有固定的口糧。
趙永勝原叫趙栓子,是宣府獨石堡人,從小在燕山放羊,屬于是衛所軍戶餘丁,他二十多歲的時候被勾選入軍,當兵數年,但卻飯都吃不飽,後來逃跑投奔口外馬賊,經常在宣府一帶搶掠。
再後來他們被明官軍圍剿,頭領被殺,他們四散躲藏,後來投了闖軍,沒多久清軍入關,又随部降清,被整編為綠營,下山西打過仗,但鞑子綠營的饷也沒領多久,也開始欠饷,他便幹脆又當了逃兵做了土匪,與一群人活動在延慶永甯一帶。
清軍屢次圍剿,最後他又往太行山投了明軍,這麼兜兜轉轉多年,到如今成了宣化省巡防警備營下的墩兵。
北口墩的七個墩兵,都是跟他出身差不多的。
摸了摸黑狗腦袋,趙永勝拿來柳筐,黑狗默契的跳進筐裡坐好,趙永勝拿繩子将筐放下墩,等了會,才起身往下觀望。
黑狗跳出筐子,左右觀望了下,然後小跑起來,圍着墩台轉了一圈,然後對着墩上的趙永勝狗叫三聲。
趙永勝又小心的觀望了一圈,确認墩下安全沒有埋伏,這才下了墩台,取了水桶扁擔,然後打開墩門去挑水。
煙墩不大,卻很重要,這是長城防禦系統的重要一環,煙墩也叫烽火台。
一般有四種類型,緊靠長城兩側的為沿邊烽火台,向長城以外延伸的稱為腹外接火烽火台,向内地州府城深層聯系的是腹内接火烽火台,沿交通線排列的是加道烽火台。
北口墩是緊鄰八達嶺長城,位于居庸關北的煙墩,也是四種墩台的大多數類,方形,七米見方,距長城牆一丈,四周包磚,五丈高。
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警戒,負責烽火傳訊。
大明最重北邊,沿長城設立了九邊重鎮,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榆林鎮、甯夏鎮、固原鎮、甘肅鎮,駐紮重兵,分區分段把守長城。
宣府長城東自永甯路四海冶禦靖北台,接古北口黃花路邊界起,西至張家口協西陽河鎮口台,接山西大同新平路平遠堡邊界止,長一千零一十五裡。
沿着長城邊牆,還修了大量的煙墩,如有敵來犯,白天燃煙,晚上舉火,互相救應。
居庸關是北京西面最重要的閃隘,處于燕山和太行山之間,扼守重要通道。
而八達嶺居高臨下,地勢險峻,居庸關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所以大明極重視八達嶺口,一座不大的關城,卻派重兵把守,周邊還有許多墩台,以保萬無一失。
叫門天子土木堡之前,宣府、大同兩鎮總共墩台也不過三百餘座,但在土木之變後,宣府大量增加長城墩台,曆時七十年,到嘉靖時,沿邊墩台已達一千零七十二座,腹裡墩台六百五十座,鎮城腹裡墩台五十四座,總共一千七百七十六座,翻了數倍。
趙永勝挑着水桶去打水,一邊走一邊唱歌,黑狗揚着尾巴在前面開路,一人一狗行走在清晨山間。
墩裡有儲水,但儲水不多,所以平時隻要沒敵情,天亮第一件事都是去挑水,七個墩兵輪流負責挑水,要保證墩裡的儲水一直是滿的。
到了冬季,則儲雪儲冰。
一旦敵襲,墩台緊閉,就出不了門了。
晨風帶着凜冽的寒意,如同刀鋒刮過臉頰,趙永勝唱着歌,“野狐嶺外月蒼蒼,萬裡城西路渺茫,行過墩台聽人說,草頭昨夜有微霜。
”
黑狗跟着狗叫回應。
“高莫高似總離墩,眼裡灤河清又渾,添土築墩高百尺,得見阿娘朝倚門。
”
打水的路很遠,挑一擔水往返許久,極費力氣,這是個辛苦活,不過衛所軍戶出身的趙永勝倒是習慣了,這位衛所窮苦軍戶出身的男人,當過兵做過匪,投過闖軍降過清,又投了明軍,亂世裡如草根浮萍一般。
亂世掙紮十年,到頭來還隻是個墩兵,卻也慶幸還能活着。
活着已經比什麼都重要,也比絕大多數人都幸運了。
他當過兵做過賊,吃過許多家的飯,但如今這省營墩兵,待遇還挺不錯,以前明朝邊軍,墩兵和夜不收最苦,夜不收還有機會立功得賞,墩兵則幾乎無出頭之日。
是一群被帝國遺忘的人。
崇祯時墩軍逃亡太多,後來甚至隻能大量采用罪犯發配的方式補充。
墩軍守衛墩台邊境曆盡風霜,還要時刻提防敵人的突襲威脅,墩台大多在那些險要偏僻之處。
大的墩台除了墩台外,還有一丈高的圍牆,外面有濠溝,有吊橋,有三十多墩兵,但多數墩台隻有一座孤零零的墩台,也就七人三畜為伴。
到明末時,許多墩軍也把軍屬接到一起生活,欠饷不發,就隻能自己開荒種地,打獵養雞什麼的掙紮求生。
墩軍還得儲存五個月的材草以備烽火,還要儲水,所以在動亂的那些年裡,經常有打柴和挑水的墩軍被擄去。
墩軍們靠墾荒種地打獵,甚至是織網巾賣錢補貼生活。
而現在的墩軍可比以前好的多,如今的墩軍大多是隸屬于省營,待遇雖不如禦營,但不會欠饷。
這軍服、口糧也都會按時發放,比如去冬那麼寒冷,也早就發放了棉襖棉帽棉衣棉鞋棉手套,還有棉被。
墩裡甚至還統一修了火炕,隻要自己儲夠柴火,去年一冬都沒受過寒。
軍糧也很充足,按标準按時發放,既沒摻雜陳米黴米、沙子土灰,也沒缺斤少兩,甚至那三個狗貓雞的口糧,也都按數發放,沒短半點。
省營兵的軍饷分三等,月一兩五,一兩二和一兩,外加三鬥月米。
相比起禦營兵,相差極大,但也是發九存六,十五月饷。
平時吃用也都不用扣饷的。
趙永勝各個部隊吃糧十年,這是待遇最好的,就算剛投鞑子那夥發饷,但扣這費那錢的其實也都是老一套,最後到手的能有一半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