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把火給我挑起來!
孫之獬沒有死。
這是個很有腦子的人,之前益都局勢未壞的時候,他是跟譚泰貼的最近的漢族官員。
譚泰也對之很是信任。
早已經剃發易裝的孫之獬本身就很讨鞑子喜歡麼。
這人年歲已經很不小,都五十多了。
天啟二年(1622年)時候就舉進士,為庶吉士,繼為翰林院檢讨。
若不是崇祯初年,被列入閹黨逆案,革職為民,這天下大變的檔口他絕對能位列朝堂重臣。
鞑子入關之後,清軍攻占齊魯大部,召孫之獬入京,授官禮部右侍郎。
這個時候多爾衮并沒有如曆史同期那般“谕令剃發”,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着剃發,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因為鞑清的形式雖然不錯,卻還遠遠沒有達到壓倒性的優勢。
多爾衮多聰明啊,才不會在這個檔口火上澆油,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呢。
可是孫之獬為了讨新主子的歡心,又存着“标異而示親”,“為衆人所不為,得衆人所不得”的念想,在一日上朝時變得是“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八旗官吏的服裝。
當時,鞑清朝臣分滿漢兩班,上朝的時候那都是泾渭分明的,見了孫之獬樣兒,滿班人說他是漢人,不許他入班;漢班的大臣說他是滿人打扮,也不要他。
徘徊于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是狼狽萬狀。
最後一狠心,他反倒搗騰出一個剃發令的建議來。
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
這話真的是極得鞑子的心的,可惜就是太犯衆怒,而且彼時鞑清先後曆經了津門、徐州、膠東等戰事,被秦朗數次擊敗,氣焰大挫。
多爾衮還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去一意孤行!
如此孫之獬于燕京朝堂之上便站不穩腳了,多爾衮想了想,就一腳他把踢回了齊魯,以按察使之名在譚泰軍前效力。
孫之獬就是青州府人麼,有他在,可以省去譚泰很多事兒的。
事實上孫之獬也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所以譚泰對他甚是信任。
腦袋聰明的孫之獬一直表現的對鞑清忠心耿耿,但是在益都局勢驟然敗壞,一切都急轉直下之後,孫之獬卻尋一借口離開了譚泰,離開了那片化作禍害的府衙,他在益都縣衙被俘了。
陳艾山現在就把主意打在了孫之獬的身上,這個家夥絕對是要死的,可是孫之獬的家人卻不會被斬草除根。
這下場比原時空屬于這孫子的下場可好多了。
不是因為陳艾山要與之交易,而是因為秦朗的法治本就不搞株連,這一點上犯人的親屬比軍兵都還優越呢。
所以在這個大前提下,陳艾山才想到了孫之獬。
他相信自己隻需要稍微的利誘,就肯定能從孫之獬的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
這姓孫的都已經恬不知恥的認賊作父了,身為一個漢人,親自提議剃發,他的節操可想而知。
現如今孫之獬本身是萬沒有活下去的可能了,那就拿他的家人後代做交易,這厮還能不聽話?
“話已至此,孫之獬,你細細思量吧。
”
益都牢獄中,陳艾山捋着胡須邁着不緊不慢的步伐開了監牢。
隻留下身後灰頭土臉,一身狼狽之極的孫之獬。
當然,孫之獬周遭牢房裡并沒有再關押其他人等,那關押的人全都是孫之獬的兒子親戚。
“……”
一雙雙眼睛都在看着孫之獬,滿目的渴望神情,如同噴湧的火山,擋都擋不住。
孫之獬木木的看着陳艾山遠去的背影,再回頭看了看左右兒孫們渴望的眼神,“咯咯咯……”喉嚨裡發出一陣怪異的笑。
他已經走投無路,不得不從了不是嗎?
聽那邊的招呼,至少他兒孫還能活,甚至他的重孫還能改名換姓,徹底與他這個注定要被釘在恥辱柱上的曾祖做一個徹底的分割,重新開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