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和勢力就是那麼奇怪,他們多數情況下不會對眼前正在戰鬥的強敵有太多的仇恨,可對于在自己危難之際捅刀子的家夥,那仇恨瞬間就會爆發出來。
憤怒的德皇下令進行的丹麥攻勢出乎意料的順利,哪怕是丹麥大量裝備了輕機槍,可面對鋼鐵洪流和天空的戰機,他們依舊停留在火炮機槍的戰術顯得有些落伍了。
就像上一次普丹戰争那樣,使用前膛步槍的丹麥軍隊被使用後膛步槍的普奧聯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一次步槍、機槍乃至火炮的技術差距都不明顯,可卻面對的是已經進行陸空聯合作戰的德國軍隊。
丹麥三個月時間就面臨流亡的危機,這是英法沒有預料到的。
開辟北部戰線,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割讓給丹麥,為協約國陣營尋求一個新的強力盟友,更好的圍攻牽制德國的打算就這樣流産。
1916年2月7日,丹麥全境淪陷,丹麥國王和一幹高層倉惶逃亡英國。
丹麥流亡,雖然沒有投降,但也極大的鼓舞了同盟國的士氣。
随着時間推進到五月,德國的西線依舊穩固,更多的戰機送完奧匈和奧斯曼之後,兩奧重新組織兵力打算一舉将英法意三國在巴爾幹的一百七十餘萬軍隊趕出去。
奧匈和協約國會戰貝爾格萊德已成定局,奧斯曼更是和流亡的保加利亞軍隊向埃迪爾内攻勢。
裝甲戰争、戰機以及大量的機槍火炮讓奧斯曼和保加利亞信心滿滿。
戰線綿延的巴爾幹東部的埃迪爾内協約國僅有三十五萬人,其中還有八萬是來自希臘的軍隊。
戰況出乎意料的順利,奧保聯軍的裝甲部隊開道,攻擊機更是撕碎了協約國的防線,保加利亞的複國就在眼前。
貝爾格萊德方向,為了保住匈牙利大平原,奧地利和匈牙利總算親密的團結在了一起,甚至堪稱隻進不出的匈牙利還和華夏購買了不少坦克,和奧地利組建了一個唯一的裝甲軍。
埃迪爾内和貝爾格萊德,兩個戰場雙方的損失都極為慘重,但同盟國在戰敗之前的拼死一搏也的确表現出不俗的戰鬥力。
制空優勢,這在原本一戰并不是太過重要的條件因為華夏出現而改變。
來自空中的威脅不僅是戰機掃射和投彈帶來的殺傷,還有面對死亡的恐慌,放炮防彈的塹壕無法抵禦來自空中的威脅,哪怕是彎曲的塹壕,戰機機槍子彈和航彈也能給予他們殺傷。
制空優勢在此時的戰場上不僅是傷亡,而是大幅度的士氣打擊,尤其是攻擊機出現,除非是待在碉堡工事之中,其他的士兵能做的隻能躲避在塹壕裡起到自己被上帝眷顧。
原本戰鬥力孱弱的奧斯曼,和奧匈孱弱的戰鬥力。
在坦克和制空權的彌補下,雖然戰鬥意志并不像協約國陣營那麼高,但也差不了太多。
很多人總有一個錯覺,那就是奧匈帝國的陸軍戰鬥力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