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末爾和英法達成的協議是推翻奧斯曼蘇丹政權之後組建抿主的新奧斯曼,之後以新政權的身份否認之前蘇丹政權和同盟國簽署的同盟協議,轉投協約國陣營。
一旦新奧斯曼改弦易轍,就可以從戰敗國的身份轉化為戰勝國,不說獲得戰利品,最少也能減少戰争懲罰,避免奧斯曼的利益遭受更大的損失。
1917年八月,占領了安卡拉、安塔利亞及東面所有奧斯曼的領土之後,凱末爾政權正式宣布組建抿主土耳其共和國,成為新的奧斯曼政權,友凱末爾擔任第一任總統。
并且否定了奧斯曼蘇丹政權的合法性,公開表示和同盟國陣營的所有協議全部作廢,宣布自建國之後任何國家、勢力和蘇丹政權簽署的協議、協定、條約都為非法。
而在此之後不到四個小時,協約國所有成員國和葡萄牙都承認了凱末爾政權建立的抿主土耳其共和國,抿主土耳其共和國當即申請加入協約國陣營。
同盟國則是直接否認了凱末爾政權的合法性,将其定性為叛軍。
而華夏、芬蘭王國及西班牙等中立國家,則一副事不關己的态度。
尤其是華夏,直接以這是他國内政,華夏并沒有興趣幹涉。
不論是奧斯曼蘇丹帝國還是抿主土耳其共和國,隻要承認華夏的利益和過往的協議即可。
協約國陣營收到申請入盟的申請之後,協約國全票同意其加入。
而抿主土耳其共和國更是被法美兩國宣傳和稱贊為抿主共和的一大進步。
奧斯曼崩潰幾乎隻是時間問題,哪怕是蘇丹不斷的抽調巴爾幹的大軍打算平叛,但大量秘密加入土耳其青年黨的軍官和士兵時常叛變,軍心動搖。
加上凱末爾政權不斷的宣傳着如果繼續被蘇丹政權主導土耳其人,最後肯定要背負戰敗的懲罰,同盟國的不利局面被分析得一清二楚。
戰敗國就意味着要被處罰,不論是割讓領土還是戰争賠款,都将是土耳其的災難。
尤其是非貴族的中産階級和部分資本家,都知道一旦戰敗,他們的财富肯定會大幅度縮水,為了償還戰争賠款,他們很有可能會被強加各種繁重的賦稅。
抿主共和的土耳其對于中産階級和資本家來說,反而比奧斯曼蘇丹帝國更加有利。
因為少了貴族勢力的幹涉和剝削,他們的利潤可以更多,發展也可以少了諸多的掣肘。
獲得了大量中産階層和資本家支持的凱末爾政權迅速的穩定下來,尤其是凱末爾可以帶領抿主土耳其成為戰勝國,這會讓他們的損失降低。
聲勢大漲的凱末爾政權迅速反攻,甚至在博盧地區和迪茲傑地區取得了兩次大戰役的勝利。
集結了将近一百萬人的蘇丹軍隊在博盧被僅有四十餘萬的凱末爾軍隊借助青年黨影響的部隊從中心開花,迅速擊潰了陷入混亂的蘇丹軍隊,随後戰線崩潰的蘇丹軍隊潰敗,大量的士兵投降。
之後的迪茲傑地區凱末爾軍隊就急劇擴充到了八十五萬人,撤到迪茲傑地區的蘇丹軍隊再次進行會戰的時候僅有五十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