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章三千字的,可不是少更)
這四艘無畏艦是世界上正在服役的最大戰艦,噸位都是三萬七千五百噸,算是德國标準化制造現代戰艦的第一個案例。
畢竟現在的無畏艦技術已經處于時代巅峰,除非是動力方面有長足的進步,否則在武備、動力、裝甲三個戰艦的最核心需求上得到一個性價比和功能都不錯的平衡點是極為困難的。
威廉大帝級側舷裝甲帶(最大)305毫米,炮塔正面457毫米,炮塔頂部250毫米,裝甲甲闆75~127毫米,司令塔336毫米,僅僅是裝甲就重達一萬三千多噸。
動力上德國使用了重油鍋爐,這是因為支持的委瑞内拉石油儲量豐富,德國擺脫了原油的獲取,加上遠親在羅馬尼亞做了國王,德國的石油暫時不怎麼短缺。
這一次使用重油鍋爐也是在鋪設龍骨之後傀儡了委瑞内拉,德國人嘗試使用的結果。
不夠受限于鍋爐技術的不足,目前的鍋爐體積極大。
在動力上威廉大帝級隻有24.5節,完全是鍋爐以及重視水平防護、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
全甲防護的理念雖然在逐漸被重點防護取代,實際上依舊很有市場,所以隻是适當的削減。
武備方面使用的是三座三聯裝45倍徑356毫米艦炮炮塔。
雖然三聯裝技術被洩露出去之後列強都完成了海軍三聯裝艦炮的研發,并且興起了一個新的設計思路——四聯裝炮塔。
但德國人依舊使用性能上更為成熟的三聯炮塔結構。
為了保住戰艦的航速,原本設計是要使用對标英國的十六英寸艦炮,然而這一下來戰艦的航速就會降低到22節。
德國人在對比之後覺得356毫米艦炮可以減低不少的炮塔重量,并且在威力上同樣能擊穿無畏艦的裝甲。
所以果斷選用了356毫米艦炮.
四艘德國要價一千四百萬英鎊,說實在的這個價格真的是德國給的良心價,哪怕是以現在無畏艦的技術趨于成熟,但不少高精尖的東西造價極為昂貴。
然而在華夏外交部的交涉下,成交價格被砍到了一千二百萬英鎊。
要知道這四艘戰艦建造以及舾裝之後的價格都高達一千一百萬英鎊。
之所以德國人願意做出這樣子的讓步,還是韋珣親自給威廉二世發送了一封秘密電報,同時一封同樣内容的書信被韋珣用皇帝的印玺蓋章之後交給了德國在華夏的外交使館。
在書信中,韋珣着重強調當前協約國将華夏作為潛在的同盟國來進行武力遏制,如果華夏不能獲得四艘無畏艦,那麼華夏将沒有辦法在遠東保持對協約國的海軍優勢。
而制海權喪失之後,華夏将有可能退出戰争。
之後又“不經意間”說着日本從英法手中獲得的援助,暗示同盟國老大小氣;又大談一番華夏在當前和日俄的戰争中對于協約國的牽制作用以及巨大的戰争花費和華夏脆弱的經濟。
總結起來就是現在日本和沙俄拿着英法的援助對華夏宣戰,我雖然沒有明面上加入同盟國陣營,但是目前沙俄在西伯利亞集結了一百三十多萬的陸軍極大的緩解了同盟國在東線的壓力。
同時華夏海軍如果沒有壓制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到時候日軍艦隊極有可能随英軍在北海和公海艦隊作戰。
雖然書信上的内容都說得很委婉,但前前後後多出都露出對盟友在戰争中的貢獻和支持感到擔憂,大有如果這一次戰争中如果失敗就可能因為經濟問題不得不退出同盟國的意思。
大國交往一切都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德國從開始到現在一直和華夏交好,現在兩國不論是在教育、軍事、貿易還是部分外交上都是互相幫助,究其原因是利益。
華夏這個龐大而富裕的市場對于德國的資本家和貴族(貴族旗下也有産業)們誘惑極大,和華夏交好之後獲得這個龐大的市場讓德國人的經濟更加快速的騰飛。
所以從一開始韋珣有統一華夏的勢頭的時候德國就開始謀劃拉攏了,派遣某個韋珣的同窗同學來聯系他就是第一步。
之後華夏統一,德國又支持華夏反對白頭鷹的“排華法案”,雖然明面上是批判白頭鷹這樣做是種族歧視,批判白頭鷹的不自由。
然而實際上德國在見到華夏對白頭鷹大部分工業産品征收高稅,又禁止了和沙俄、日本的進口貿易,從中他們嗅到了利益的慰道。
誰要是覺得德國人和法國人一樣“聖母”和“熱心”,那就大錯特錯。
每年德國的輕重工業最少要從華夏賺取四五千萬英鎊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