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三萬人就敢提這麼多要求?
金上将嘟囔着,“這批*分子不是瘋了吧,還以為我們求着他們出兵呢。
”
“對重慶當局的答複我絲毫不感覺意外。
”赫爾歎了口氣,“觀察員告訴我們,蔣政權已為新一輪内戰做好了準備,輿論上早已發動了攻勢,現在就缺一個合理的借口,同時還顧忌于我們的反對。
”
“但很快這種顧忌就會消失的。
”馬歇爾評論道,“蒙巴頓的副參謀長魏德邁将軍拍電報給我,基于盟軍印度方向補給線暫時斷絕的緣故,為加強印度一線防禦,他要求停止向中國國内提供有關物資。
”
魏德邁是标準的德國後裔,其祖父母全是德意志人,在100多年前移居美國,2年前他因為親德嫌疑遭到調查,不過他的嶽父斯坦利-恩比克是馬歇爾的副手(陸軍副參謀長),這件事後來就不了了之,随即他被參聯會派遣到印度。
他當初是美軍駐中國第十五步兵團的副團長(史迪威隻是營長),算得上美軍中為數不多的“中國通”
“酸性子喬(史迪威)會幹掉他的!
”史-汀生說了一句俏皮話。
“不,史迪威同意了,他說,暫時用不着給花生米再送物資和軍火,給了他也是打内戰,還不如留在印度打日本人。
”
“這……”赫爾沒轍了,“*的意見到底怎麼看?
有些是政治的,有些是經濟的,為數不多是軍事的。
”
阿諾德道:“我沒接觸過*軍隊,但我認為,他們充其量隻是一些民兵性質的遊擊隊,我們不必投入太多重視,有些條款簡直是強人所難。
”
“香港的事可以談,但印度獨立溫斯頓是不會答應的,他現在處于如此不利的境地,如果再答應印度獨立,明天他們就會推翻他,告訴去延安的人,和*慢慢談,态度可以客氣一些,物資和軍火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先提供給他們一些。
”
“為什麼您如此重視*?
”李海十分納悶,“我甚至認為您對他們的期望超過了對重慶的期望。
”
“*的力量還很弱小,但他們的領袖卻很有眼光,你們不要以為這些條件是漫天要價,我認為很多都是合理的。
”羅斯福逐一解釋道,“比如獨立指揮,這明顯是接受了上次中國遠征軍的教訓;比如印度獨立,這才能激發印度民族保衛國家的自覺性;比如聯合政府與民-主化進程,說明他們對未來中國的前途與命運是有系統思考的……之所以提這麼多條件,說明他們真心實意是想參與共同作戰,這比蔣政權的态度要積極得多,比斯大林更要開明許多,如果我們今後不想失去中國,必須與*耐心且認真地打交道。
”
金上将被他這番話繞糊塗了:“那現在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
“可答應一部分,但希望*出兵,并要求他們派5萬人以上的部隊。
”
圍繞*的讨論很快就過去了,在所有人看來這不是主要的,關鍵還在于大英帝國的局面怎麼辦。
多諾萬局長雖然颠覆了不少南美的小國,在倫敦時也豪氣沖雲天地表示可以出動别動隊。
但靜下心來想想,馬上就有點打鼓——這不是小事情,這是要在列強之一中搞颠覆,而且是*裸的武裝政變。
别看美軍在英國有兩個師,可英國陸軍至少有300萬,一旦丘吉爾沒控制住場面讓他們反撲過來的話,隻怕被打得連渣滓也不會剩下來。
而一旦失敗,那是*裸把英國往德國懷裡推。
個人得失事小,連累了美國整體戰略格局怎麼辦?
連累了總統怎麼辦?
“問題的核心在于兩方面……”赫爾國務卿經曆過的事情太多,發言總能一針見皿,“第一,我們需要的是不利于我們的民主,還是有利于我們的獨裁?
第二,我們能接受比較穩定的損失,還是能接受比較大的挑戰——他有可能是戰略契機,也有可能是戰略失誤。
”
“就沒有在平和基礎上扭轉局面的辦法了麼?
”史-汀生感慨道,“成功了最多是維持我們目前在英國的現狀,但失敗了會造成極大的沖擊,風險與收益實在不成比例,這個決策政府也好,參聯會也好,都沒有下決心的能力,必須國會授權或者通過,但一旦放上去讨論,馬上就是重大問題。
”
“要解決問題的辦法我認為有一個。
”馬歇爾考慮很久,緩緩提出了他的意見,“英國人丢掉的是信心,失去的物資,我們給他們信心并保持物資供應暢通。
”
“有這樣的辦法?
”
“有。
”馬歇爾點點頭,“我的邏輯是,加快執行c計劃,去打亞速爾,隻要拿下亞速爾,對英國的物資供應渠道便打通了,英國佬有了足夠的物資,有什麼理由不打下去?
再這樣還要投降,那才是不折不扣的英奸!
”
“我反對!
”金上将有些氣急敗壞,“上次說好了的,c計劃還不成熟,飛機、航母、陸軍都不夠,現在去打失敗概率很高。
他-媽的!
我甯可去不列颠搞政變也不去打亞速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