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目光同樣看向書冊,皇帝面色明顯沉吟一下,這才好奇李雲問道:“此是何物?
有何稀奇?
”
“戶薄!
”
李雲直接開口,這次回答的幹淨利索。
“原來竟是戶簿……”
“難怪他會鄭重拿出……”
“此物若是上繳陛下,果然可算天大之禮,但,戶簿上繳之後,渤海還是諸侯國嗎?
”
“且先默默觀看,勿要直接置評,這位渤海國主一向行事詭異,他幹的任何事不能隻看表面,需要舉一反三,三之再三,不斷推測,多方聯想,即便做到如此謹慎,仍然可能掉進大坑……咦,這位同僚你想幹啥,莫非要站出去進谏不成?
吾勸你趕緊打消念頭,今天的事咱們隻看不阻。
”
“對對對,隻看,不阻攔,這位同僚趕緊回來,千萬别去摻和他們伯侄倆的事,摻和不起,容易把自己搭上。
”
一本戶簿拿出,直接引得大臣們竊竊私語,究其原因隻有一個,戶簿這東西太過特殊。
說它重要吧,其實不重要,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個人口登記冊,記錄的乃是人口百姓田畝分配,這東西并非隻有一冊,而是擁有很多很多冊。
比如在大唐那邊,每個縣域都有各自的戶簿,然後縣域根據屬地彙總,上面的州衙擁有一冊州級戶簿,州衙繼續往上彙總,級别就是道級戶簿,貞觀年間大唐總共劃分十道,所以整個中原擁有十冊道級戶簿。
這十冊道級戶簿再次彙總,就變成了大唐戶部掌握人口變動況的參考書,因為古代人口普查極難,所以戶簿這東西數據不準,有時候戶簿上面記載人口五百萬,可能實際人口已經變成一千萬,若是時局換成動亂災荒之年,數字則又會成反向遞減的況,也許戶簿上面記載人口五百萬,實際人口已經衰減到了兩三百萬。
正因為如此,所以戶簿才顯得不太重要,曆朝曆代雖然年年編訂這個,但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把它當做參考。
所謂參考,就是參而考慮的意思,為什麼要參而考慮呢,因為這東西不準啊。
如果很準,那還需要思考嗎?
直接按照戶籍所載的數字進行政策制定,何須戶部大臣們每年都要争辯不休。
但要說戶簿不重要,其實這東西又很重要。
此物乃是人口百姓的最主要記載,屬于官方質的人口普查,天下何其大也,治大國并非烹小鮮,百姓需要田畝,人口需要糧食,倘若某個地方出了天災**,朝廷需要借助戶簿推算受災的人數。
最重要的是,這東西能掌控稅收。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傳遞自然不便,這就導緻了貪腐容易滋生,地方上很容易在稅收上做手腳。
打一個比方,大唐戶部擁有一本總戶簿,記載着整個中原人口數字,貞觀六年的時候曾經統計一次,當時的數字乃是2800萬。
但是實際況呢,全國人口最少也得4000萬。
至少1200人口沒有記錄在冊。
而地方上的官員由于直接管理基層,他們是能夠直接接觸這一部分人口的,自古有句俗話,破家的縣令,滅門的稅丁,隻要你這個老百姓活着,有些地方官才不會管你有沒有在冊,先派出稅丁把錢糧收了,然後再回來根據戶簿核實。
這一核實就出問題了。
錢糧收上來了,結果戶簿上面沒有這麼多人口。
咋整?
塞進自己腰包呗。
但是大唐戶部也不是吃幹飯的,能成為朝堂大佬的都是基層爬上來的,下面那一塞腰包的手法,其實都是大佬們玩剩夏的……
這時候就現出戶簿的重要了!
全國記載人口隻有2400對吧?
你們實際收了4000萬人口的錢糧對吧?
哼哼,想要私自塞進腰包,不行!
咱們會推算,會根據戶籍進行參而考之,如今乃是盛世之年,不比大唐剛剛建立的時候兵荒馬亂,這種年月,人口肯定猛增,既然如此,各地錢糧按照增減補繳。
什麼是增減補繳?
說白了就是後世所謂的數學系數。
古人的智慧,其實比後世更加高遠,他們雖然不懂得現代科學,但他們積累了無數的經驗。
有時候經驗比科學手段更神奇。
大唐戶部制訂增減補繳的時候,玩的就是這個經驗手法……
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多收,有的削減,看似毫無道理,然而複合實際,戶部大佬們才不會管你們下面報屈叫苦,大佬們制訂的增減系數保證讓你們無法自塞腰包。
經驗這東西,有時候真的很吓人。
據傳貞觀六年戶部進行全國稅收押解入庫,各地糧倉竟然連一百斤糧食都無法貪,這是何等吓人的精确,簡直超出了後世人的想象,全國幾千萬人口的稅收,數字差距竟然隻有一百斤上下,這種āo)作即使放到擁有無數科技手段的後世,恐怕也隻能對古代之人說一聲佩服。
因為,後世人做不到這麼精确。
而大唐之所以能夠如此精确,正是因為朝堂大佬們根據經驗制訂的增補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