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族長猜的有些接近事實!
荥陽鄭氏和皇族之間真的存在某種隐秘!
可是怪也就怪在此處,李淵忽然負手離開他身前,這位大唐太上皇似乎有苦難言,隻在離開的時候發出一聲歎息。
但聽李淵很是愧疚歎息道:“當年長輩事,卻需晚輩擔,奈何故人死,長埋黃土間。
秘密随風去,活人難心安,可歎不能說,風月也無邊。
罵名歸晚輩,長輩難心歡,待朕駕鶴時,此事方可翻……”
一番愧歎,似乎吟詩,其實李淵這不是吟詩,而是用最簡練的文字透露出某種不可說的含義。
他這十二句似詩非詩的話,分明是給大家講了一個隐藏離奇的故事。
能在朝堂上厮混的沒有笨人,李淵知道他的故事大臣們能夠聽懂。
什麼叫做當年長輩事,卻需要晚輩擔?
這話僅從表面意思就能看出來,當年李家和荥陽鄭氏之間必然有某種不可明說的隐秘,這個隐秘涉及到某個長輩的名聲,所以不能把它揭露出來昭示于衆。
因為不能揭露出來,那麼隻能小輩去承擔罵名,承擔什麼罵名呢,李雲和玲珑的婚事。
兩人名義上是堂姐弟,結合必然背上千古罵名。
但是李淵卻在詩裡給出了暗示,兩個人雖然背上罵名但是可以結合。
因為,兩個晚輩是幫着長輩承擔了罵名。
既然是承擔罵名,那麼真實情況是不需要挨罵,不需要挨罵隻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李雲和玲珑沒有皿緣關系。
這種解讀環環相扣,一環扣一環,古人确實是很了不起,能用最簡練的文字透出無數信息。
李淵也算用心良苦,他為了晚輩之事已經透露太多,比如他詩中的第三句第四句,奈何故人死,長埋黃土間,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說當年的事情荥陽鄭氏老族長知道,但是荥陽鄭氏的老族長已經死了。
這兩句裡面又有暗示,暗示荥陽鄭氏知道隐秘的死了,而他李淵卻還活着,所以隐秘隻有他知道。
果然後面第五句和第六句,秘密随風去,活人難心安,啥意思,說的就是鄭氏老族長死了,世上知道當年隐秘的又少了一個,但是畢竟他李淵還活着,他知道隐秘卻無法說出來,活的很難心安很是煎熬。
但若僅僅是這樣,他的詩詞無法服衆,因為都是似是而非的暗示,傳出去會讓人覺得是編造謊言。
所以李淵話鋒一轉更進一步,在第七句和第八句給出了更明确的暗示。
可歎不能說,風月也無邊。
啥意思,當年的隐秘關乎風月啊……
關乎風月,卻不能說,那麼這個關乎風月肯定不是李淵本人,否則李淵必然敢為了晚輩的幸福承認下來,因為他已經很老了,不需要在乎名聲。
所以這個關乎風月,絕對是隐秘中的其她人。
是誰呢?
後世人也許很難猜測,但是大唐的臣子們擅長這個,能在朝堂厮混的都是人精,最精通的就是揣摩上意。
關乎風月,不能說,而且是長輩,需要晚輩來背罵名……
所有的詞彙聯合在一起,瞬間便能讓人猜透一切。
當年那場隐秘事,必然涉及到了一個女性長輩,這個長輩指的是李雲和玲珑的長輩,而不是李淵和鄭氏老族長那一代的長輩,為什麼是女性長輩呢,因為隻有女性的隐私不方便昭示于人。
大臣們再回憶一下李淵最初的舉動,李淵在念詩之前專門詢問鄭氏這一代族長知不知道鄭觀音……
鄭觀音是誰?
鄭觀音是李建成的太子妃?
倘若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鄭觀音才應該是坐鎮後宮的大唐皇後。
她不但是荥陽鄭氏的嫡長女,也是玲珑公主的生身之母。
如此一番聯想,事情水落石出,當年關乎風月那件隐秘事,必然涉及到了鄭觀音的身上。
鄭觀音是玲珑的母親,自然算是李雲的長輩,女人的隐秘不能昭示于人,那麼隻好讓李雲這個女婿承擔罵名了。
所以李淵在最後四句裡給出明确答案,罵名歸晚輩,長輩難心安,待朕駕鶴時,此事方可翻。
啥意思?
心懷愧疚啊!
這個心懷愧疚既有李淵的愧疚,想必也有鄭觀音那位母親的愧疚,但是李淵為了保護兒媳婦的名譽,隻能選擇讓李雲這個小輩承擔,唯有等他臨死之時,才會把這件隐秘告訴某個人。
但是在他臨死之前,這事絕對不會說出來。
不能說出,是為了保護兒媳婦的名譽。
用詩暗示,是為了洗脫李雲和玲珑的罵名。
李淵不愧是一代開國帝王,這一手春秋筆法堪稱用心良苦,最主要的是大唐群臣都是人精,他們能從暗示之中聽明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