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村的林子裡樹豐林密。
不僅樹的品種多,連藤的品種也多。
平時也沒人去注意這些東西。
農家裡需要做一些盆啊桶啊椅啊櫃的,就上林子裡擇一兩棵樹砍下拖回家來用。
那藤條誰用?
也就是在林子裡摟松毛或是打柴的時候忘記帶麻繩了,才有可能會砍上一兩條細些的藤條做麻繩和草繩用。
也隻不過是系東西或是輔以攀爬之用罷了。
沒人想到用它做别的。
而如今林子裡野雞山兔鮮見影子,那肥泥都幾乎被刨幹淨了,也沒人去注意這麼個不當吃不當喝的東西。
可喬明瑾就是惦記起這些沒人要的東西來了。
前世用藤條做的藤椅藤桌藤籃等工藝品頗受大衆歡迎。
實用不敢說,但勝在輕巧,搬動方便。
她住在小區大院的時候,就經常聽到外頭有人搖鈴吆喝“賣竹竿羅……”“好看的藤椅羅……”吆喝聲起,總有大院的娃子們一溜跟在後面看熱鬧。
兜售的人慢悠悠騎着一輛改裝的三輪自行車,搖着鈴铛,車上裝着摞了高高的藤椅一條巷子一條巷子不住嘴地吆喝。
誰家聽見了,從窗口扒着往外看,興起了就叫住看一看,挑挑揀揀,價格合适的話,就選一把回家。
那東西輕,往肩上一摔,自個就能扛了回去。
喬明瑾以前住的家裡就有好幾個藤條做的椅啊桌的。
天井裡除了放着一套騰條做的茶桌茶椅外、還有一個鳥巢狀的吊籃,另外還有她老爸最愛捧着一個巴掌大的紫鈔壺晃晃悠悠坐着搖來搖去的藤條搖椅……
那都是她纏着她爸跟在人家自行車後面追着買了,又讓她爸扛回來的。
那都已是太過遙遠的回憶……
喬明瑾認準了要做這個之後,就找作坊的人仔細商量了一番。
大家聽了都說好。
雖然誰都沒做過,可這東西跟用木料做的椅子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村子裡也有上林子裡砍上幾根竹子做一兩個竹椅的,那工藝跟藤椅也差不了多少。
打定了主意之後,喬明瑾在村裡迅速請了人,除了幾個雜工家的女眷,又在村裡找了幾個手腳麻利的婦人參與制作。
另外她雖見識過不少類型的藤藝品,但在制作上還是抓瞎。
于是又在村子裡另找了幾個做過竹椅的老人請他們當制作師傅。
另一方便,又招了幾個青壯跟着她和雲錦上山挑選材料。
藤椅有兩種,一種是藤木結合的,一種是純藤木制作的。
喬明瑾主要就是為了突出藤制品的輕巧及價格的低廉,所以便決定做成純藤木結構的。
林子裡藤條的種類很多。
能用來制作藤椅的類别可達幾百種。
下河村林子裡的藤木雖然大小各異形态品種各異,但好在大多都是能用的。
大些粗些的就用來做支撐杆、腳蹋、扶手及椅背。
細絲的就用來做坐闆及盤花。
喬明瑾是個半桶水。
好在大家聽了她的提議之後,誰都能提一兩句意見,群策群力,提的意見都隻比她好不差。
她連着幾天帶着人進林子裡選材料,全身上下被劃拉了好幾道,才帶着人拉了幾牛車的材料回來,堆了滿滿一院子。
材料選好後,就要進行初步加工了。
那藤木表面都比較粗糙,一般是多刺植物,要使用首先就得把它打磨光滑了。
待雲錦到城裡買齊全了工具之後,喬明瑾便帶着人剝皮去枝打磨了。
這年頭也别指望有什麼打磨機床什麼的了,全是手工。
刀具是必須的,磨紗紙那也算是細磨工具了。
好在條件雖簡陋,但這年頭的效率還算不錯。
曆朝曆代都少不了優秀的手工藝人,這些人往往就隐在鄉野不為人知。
她在村裡請來做過竹椅的幾位老大爺,給她提了好些中肯的意見,讓喬明瑾混沌的腦子得以清明不少。
材料選好後,經過粗打磨細打磨,就要進行制作了。
制作中的彎曲定型至關重要。
這年頭可沒有什麼火槍進行熱處理,隻有用原始的火來進行烘烤。
好在這農家用火烘烤木料竹料藤木之類以至彎曲定型極少沒人不會的。
當初喬明瑾賣竹耙時自己就做過不短時間這個工作。
有村裡幾位大爺在旁邊鎮着,作坊的師傅偶爾也會出來提些意見,喬明瑾便隻管設計圖樣的事。
這東西也不難模仿。
沒什麼技術難度。
看了一眼,回家自個擰巴扭巴的也能拗一把出來。
又不拿去賣,自家用用還是能的。
自家都能做的,就怕沒人會掏這個錢。
這鄉人的動手能力從來就不能小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