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藍家真正的百年大族,書香世家。
益州很多人家都想把女兒嫁至藍家。
無他,就是藍家家風極正,後院清靜。
祖上早有明訓,男子四十無子方可納妾。
引益州衆女趨之若鹜。
但如此也有一個弊端。
就是人丁不旺。
時人婚嫁都喜講究個門當戶對,嫁入藍家當媳婦的,其家世自然也差不了。
藍家有祖訓明示着,嶽家又輕易得罪不起,就是有那與原妻相看兩厭,心思活泛想置外室的,也得掂量掂量會不會得罪了妻子的娘家。
故藍家人丁一直不旺。
早些年,幾代單傳,傳到後來,藍家找媳婦不僅要看人品家世,還要看是否能生養了。
到後來,人丁實在調零,能生養反而置在前頭被考量了。
到藍氏這一代,好在她母親還生了她和大哥藍安康兩人。
雖隻生了一個兒子,但好在還得了藍氏一女兒。
隻是後來在藍氏還未知事的時候,母親就沒了。
後來藍氏父親又續了一位,不過後續的妻子也隻生了藍安泰這個兒子而已。
藍氏一奶同胞的大哥藍安康,與藍氏感情極好。
還有着因母早逝年幼的兄妹相扶相持的情意。
藍氏從小素有才名,長得又出衆,自小求親的人家幾乎把藍家的門檻踏破了。
藍安康與其父挑了幾年,才決定把藍氏嫁入喬家,嫁給長房的喬興存。
後來也證實這父子二人極有眼光,逮着了一個榜眼為婿。
隻是沒想到後來出了那麼些事,使得藍氏一直在外飄泊了那麼些年。
藍氏的大哥藍安康,自小是個能讀書的,二十歲上就中了進士,授了官攜妻帶子赴了外任。
隻是也沒當幾年的官。
一次出公差,遇大雨,被泥石流吞沒了。
當時,藍氏還在喬家,藍安康的妻兒扶靈回鄉的時候,還帶了喬景昆去拜祭過。
而藍父中年喪子,也沒熬幾年也跟着去了。
藍家大宅便落到填房顔氏和藍安泰母子的手裡。
那藍安康與妻子周氏隻生了一兒一女,在藍安康去後,周氏便帶了兩個兒子與小叔藍安泰分了家,帶了兩個孩子避去了鄉下莊子。
藍氏因繼母和弟弟分家不公,怨他們虧待了兄長的遺孀和一對子女,與繼母和弟弟也不太來往。
後來藍氏走的時候,也隻跟在鄉下的寡嫂打了招呼。
藍氏在見到丁二的時候,就已向他打聽過藍家。
沒想到這才二十幾年,藍家就落魄了。
藍家大宅沒了,隔母出的弟弟一家也淪落到了賣家産賣田地躲到鄉下過日子的地步。
好在令她安慰的是,兄長家的侄女嫁得不錯,如今兒女雙全。
而兄長家的侄子也中了進士,如今授官在外,也已娶親生子,還把寡嫂周氏帶在身邊孝順。
藍氏這麼些年對娘家的牽挂總算能稍微放心些。
弟弟家的史氏與藍氏一直隻是面子情,藍氏也一直看不上勢力眼的史氏。
藍氏看不上史氏,史氏也看不上藍氏。
史氏總覺得藍氏看不起她,端着一副清貴模樣,讓她覺得在那個大姑子面前總是矮了一頭。
還覺得當時分家時,藍氏做為出嫁女非要出來摻和一腳,害得他們藍家在益州城郊的那幾百畝良田最後落入那寡婦口袋。
害得她至今都念念不忘,每想一次就兇悶氣堵一次。
而藍安泰想起這些年對唯一的姐姐不聞不問,也不曾派人去找尋過。
對兄長留下的孤兒寡母也不曾關心過。
心裡一直不安。
當初他的家境還好,本想接濟寡嫂一二,史氏就總是派人上門奚落,害得寡嫂帶着兩個孩子再沒上門過。
就是後來大侄兒相和要進京趕考,上門借盤纏,他偷偷給了三百兩,還被史氏追着要了回來。
害得他大大丢了一回面子。
後來相和中了進士,授了官,又做到了五品知州的位置。
史氏讓他上門攀親,他又哪有那個臉面上門?
如今姐姐回來了,史氏也讓他上門攀親,他哪裡邁得動步?
姐姐那個人最是恩怨分明,如果讓她知道他對嫂子和侄兒侄女不聞不問,一定不會認他這個弟弟的。
他上門不過是找罵罷了。
史氏見丈夫沉着臉不開腔,又喋喋不休罵了好一會。
好在藍安泰這些年也習慣左耳進右耳出了,任她罵好了。
娶妻不賢,家禍連連。
若不是史氏不善掌家,心又大,放了印子錢,還把祖宅抵出去了,如今他們一家能住到鄉下來?
不過這個女人倒真向娘說的是個能生養的。
他大哥不過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罷了,這個女人倒是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如今三個兒子還生了七個孫子。
如今他也算對得起藍家祖宗了。
妻子不賢,看在她生養了兒女一場,也沒法退貨,就這麼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