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曆史的拐點

土木堡之變

曆史的拐點 歐陽悟道 1157 2024-01-31 01:13

  元末明初,蒙古分裂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經過長期發展,勢力增強,瓦剌首領也先統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并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制造事端,遂于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内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别将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大同參将吳浩戰死于貓兒莊。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邝野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七月十六日,英宗和王振率50餘萬大軍從北京出發,由于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随征的文武大臣卻無法參與軍政事務,軍内驚亂。十九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八月一日,明軍進到大同。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王振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十三日,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土木堡地高無水,将士饑渴疲勞,倉促應戰。瓦剌軍四面圍攻,騎兵蹂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于是明軍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鎮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被俘。随征大軍幾乎全部戰死,王振被護衛将軍樊忠以錘捶死。明50萬大軍,“死傷過半”。這次戰役,明史上稱為“土木之敗”。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此一戰役,明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官員亦死傷五十餘人。英宗被俘消息傳來,京城大亂。廷臣為應急,聯合奏請皇太後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後同意衆議,但郕王卻推辭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後正在左右為難之時,英宗秘派使者到來,傳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郕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瓦剌俘虜明英宗,便大舉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為名,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乘機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當,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并诏令各地武裝力量勤王救駕。随後,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于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挾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