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曆史的拐點

澶淵之盟

曆史的拐點 歐陽悟道 1189 2024-01-31 01:13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關系着中原的安危。中原王朝從後周柴榮開始,就開始與遼争奪燕雲。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國力無法與遼抗衡,就采取了先南後北的方針。他曾積極儲存錢帛,準備或以贖回的方式收回,或用這筆錢作軍費,以武力攻取燕雲。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統一北漢後,就親征伐遼,要乘勝收複燕雲。宋軍初戰時極為順利,一直打到幽州,但遼軍苦守堅城,幽州久攻不下。太宗率軍在高粱河與遼國援軍展開激戰,結果在遼援軍的夾擊下大敗。太宗身中兩箭,匆忙乘驢車逃走。幾年後,太宗趁遼國聖宗幼小、母後蕭太後專政的機會,兵分三路北伐遼國。但由于東路軍不顧進兵計劃,貪功冒進,宋軍大敗。

  宋太宗兩次伐遼失敗,朝廷内外談遼色變,加上王小波、李順起義以及對西夏戰争的失敗,宋政府采取妥協退讓政策,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廣修河渠池塘,廣植水稻和柳、榆林,阻擋遼國的鐵騎。宋真宗即位後對遼更是以和為貴。遼軍見宋朝軟弱可欺,就不斷遣兵南下,威脅宋廷。隻是由于宋将楊延昭等人奮起抵抗,遼軍才無法長驅直入。

  1004年,遼國再次南侵。遼聖宗及蕭太後親披甲胄,督軍30萬,大規模南下,深入宋境内地,直抵澶州北城,離北宋首都開封隻有一河之隔。北宋朝野震驚,宋真宗日夜焦慮,一籌莫展。大臣王欽若是江南人,建議遷都金陵,而大臣陳堯雯是四川人,主張逃往四川。宰相寇準力排衆議,堅持主張抗戰,并要求真宗親征,以鼓舞士氣。真宗雖恐懼遼國,也知道不能南逃,隻好同意親征。在寇準的極力督促下,真宗徘徊了一個多月才起駕北上抗遼。還未到戰場,真宗就害怕得不敢走了,要返回京城。寇準趕快勸阻,真宗仍然動搖不定。寇準隻好聯合功臣高瓊進谏,真宗無奈,被迫繼續前進。

  澶州城下,宋遼對峙。澶州跨黃河分為南、北二城,中間有浮橋相通。遼軍統軍蕭撻覽親自視察地形,指揮遼軍進攻宋軍。宋軍把箭弩裝在陣前,全力防禦。宋守将見蕭撻覽出陣,突然扳動弩機,百矢齊發,蕭撻覽中箭身亡。蕭撻覽是軍中主帥,又是蕭太後的得力助手,遼軍見統帥未戰而死,頓時士氣低落。真宗來到澶州南城,上了浮橋之後,怕得又讓停辇,高瓊連吓帶哄讓衛士們簇擁真宗過了黃河。宋軍見皇帝親自駕到,士氣大振。遼軍見形勢不利便主動提出和談。而真宗本無抵抗之心,急忙答應與遼議和。他不顧寇準等人的反對,派使臣曹利用前往和談,告訴曹利用哪怕賠百萬白銀也行。寇準不得已,告訴曹利用超過30萬就殺了他。經過幾次讨價還價,雙方達成協議: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帝尊遼蕭太後為叔母,遼主稱宋帝為兄;宋朝每年交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等。因議和地點在澶洲城下,故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在宋朝軍事有利的條件下訂立的屈辱性條約。它開了賠款的先例,成了宋朝财政的重負和民衆的重壓。但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的戰争,使邊境相對穩定,宋遼兩國由此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