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代人賦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
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
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幹不自由。
--------------------------
宋太祖趙匡胤,封後唐李後主“違命侯“。
後來,金國金太宗,封宋徽宗和宋欽宗為“昏德公”和“重昏侯”。
以史為鏡:北宋滅南唐
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北宋派大臣李穆前往南唐宣李煜入汴京,實則是想在開戰前扣押李煜,但被南唐大臣陳喬和張洎識破。
李煜酒色佛,很多事情胡塗,但某些大事還好。
南唐國弱,面對強大的宋朝,李煜采用陳喬、張洎之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為防禦策略。
因此,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繕甲募兵,潛為備戰。
宋與南唐開戰後,李煜立即與宋斷絕邦交,派兵應戰,并親自巡城;時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勳無意為戰,刻意隐瞞戰情,李煜即按罪誅殺以鼓舞軍心。
同時,李煜展開積極的外交,緻書吳越王錢俶[,以圖瓦解宋與吳越的聯盟;朱令赟戰死後,李煜又命張洎作蠟丸帛書求救于契丹。
從戰争過程看,李煜的軍事戰略是得當的,宋軍于開寶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開寶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前後曆時一年有餘,其中,宋軍屯兵金陵城下即達一年之久。
戰況雖不利南唐,但雙方亦各有成敗。
正是這些地方的反複争戰,牽制了宋軍的力量,導緻久圍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趙匡胤産生動搖,打算撤軍休整。
李煜一開始揚言殉國拒不投降的,後來還是投降了宋朝,太祖為侮辱他而封“違命侯“。
有野史認為,宋太宗趙光義曾強幸小周後,小周後回去後大罵李煜。
據宋《默記》載,李煜入宋後,宋太宗曾派徐铉拜見李煜,李煜對亡國頗有恨意,以至“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聞言不悅。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節,後主42歲生日,便在住所聚會後妃,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懷念故國,并命南唐故妓詠唱,宋太宗聽到後非常憤怒,諸罪并罰,遂賜牽機藥鸩殺李煜。
牽機藥,據說為中藥馬錢子,性寒、味苦,對中樞神經系統親和力強,李煜因酒後服藥,酒助藥性,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後頭部與足部相接而死,狀似牽機。
--------------------------
北宋投降派君臣--内鬥内行、外戰外行----金國滅北宋
公元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
東路由完顔宗望領軍攻燕京。
西路由完顔宗翰領軍直撲太原。
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禅位于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月27日),完顔宗望軍渡過黃河。
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縣),1月31日,包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因汴京守禦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
北宋大将種師道率十萬西軍趕到開封。
完顔宗望暫退,姚平仲軍劫完顔宗望營寨被全殲,有人指是投降派李邦彥、李棁為逼主戰派李綱、種師道議和而有意無意透露給奸細鄧圭所緻。
劫寨失敗以後,李綱、種師道被撤銷軍權。
金兵複至開封城下,李邦彥又使宋欽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靂炮手發炮後竟被枭首處死。
完顔宗望再攻城時被西軍擊退。
2月,脅宋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今屬河北)三鎮議和。
完顔宗望退軍之時,種師道之弟種師中率領的西軍精銳秦鳳軍三萬人開到東京開封,種師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軍之後,俟其半渡而擊之,完全消滅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國最精銳的東路軍打殘以消後患。
李綱也建議用澶淵故事[13]“護送”金軍出境,密告諸将有機會就縱兵追擊。
宋欽宗也同意李綱表面上的建議,派軍十萬,緊緊“護送”。
但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終壓到了主戰派,派人在黃河邊上樹立大旗,嚴令軍隊不得繞過大旗趕金軍,否則一概處死。
以後種師道又提出亡羊補牢的辦法,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預為下次“防秋”之計[14]。
宋欽宗準奏施行,不久又被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壓到,認為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事費用會被浪費,拒絕采用種師道之言。
以後種師道氣憤緻疾,以至病死。
李綱則被外調河北河東宣撫使,無所作為,最後被逐到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