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武俠仙俠 西遊記二宋尋法

第二十回 盡忠報國心上刀 忍忍忍忍忍忍忍

西遊記二宋尋法 潇騰 8750 2023-04-12 00:16

  歲月有傷.人生有恨萬物有道天地有情

  滹沱散人

  刻求劍、紙上談兵,鑒前篇,毖今場。
萬物道藏,此事要躬行。
親意深、疆情若嶽,俠骨重,硬吞腸。
但記肝膽敞,時時萬衆鬥志昂。
每有危難,我輩橫行當。

  史鈎沉、歲月有傷,路左旁,骨漫藏。
遙想當年,原是漢新郎。
國恨高、家仇似海,旗鼓召,遍英神。
莫叫江山亡,門門孤寡淚拌糠。
隻願盛強,戰魂安眠長。

  ++++++++++++++++++++++

  嶽飛終生編年簡史(從19歲開始,基本上冷兵器年年戰鬥,有的是月月有戰)

  (本回基本為轉載文字,很長,約1萬三千字。
基本直接截取自百度百科《嶽飛》等,有少許增删改動排版。

  湯陰縣,漢《山海經·西山經》載:“上申之山,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北魏《水經注》載:“蕩水出縣西石尚山泉,流經其縣……縣因水以取名也。
”古文蕩、湯一字也。

  (1103年,0歲)出生:北宋崇甯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1103年3月24日),嶽飛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河南湯陰縣)東30裡的菜園鎮嶽家莊的一個普通農家。
嶽家莊,前面有河(湯河),後邊有崗(雙鳳崗)。
距湯河1裡。

  (約1108年,5歲)水缸逃難:嶽飛五六歲時,夏季連續十多天雨水,湯河水溢。
嶽父(嶽和)将嶽母(姚玉珠)和嶽飛放在一水缸中,村落被沖沒(明初山西程氏人家遷此建村,改名程崗村)。
嶽母和嶽飛順湯河水勢,漂流彙入到衛河,最終在嶽家莊東邊七十裡外的内黃縣石盤屯鄉三家村(張、王、湯三姓村,後改為麒麟村)的村南四裡處,被日夜看守衛河堤壩、防止潰堤的三家村村民所救。
後被王員外、何夫人一家收留,縫補度日。
洪水過後,嶽家莊已毀,一片水窪,但有幸存者。
嶽飛的爹爹嶽和,打聽到母子在三家村,帶着嶽飛的弟弟嶽翻,租田度日。
嶽飛20歲時,嶽和病故。
嶽母(約1066-1136年)。
嶽飛上有五個兄弟姐妹(有身故的),有一舅舅姚某,有一甥婿高澤民。

  (約1110年—1121年,7歲到18歲)讀書學藝:嶽飛少年時期,為人沉厚寡言,常負氣節。
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
曾拜周同為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
不久周同病故(葬三家村南),嶽飛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
嶽飛之後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武藝“一縣無敵”。
嶽飛生有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1122年,19歲)一從軍劉韐“敢戰士”:宣和四年(1122年),河北官員劉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禦遼。
嶽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
20歲的嶽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
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嶽飛請命前去除害。
嶽飛表現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

  (1125年,22歲)二從軍平定軍騎兵,擢為偏校:同年,嶽飛的父親嶽和病故。
嶽飛辭别劉韐,離開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守孝。
宣和六年,河北等路發生水災,嶽家生計艱難,嶽飛為了謀生,前往河東路平定軍(山西平定縣)投戎,充當騎兵效用士,不久被擢為偏校。

  ++++++++++++++++++++++

  嶽母刺字“盡忠報國”(1126年,23歲):

  (1126年,23歲)靖康元年,太原、平定軍失陷後,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嶽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
嶽母姚玉珠,識字不多,得知國恥、鄰居慘事,在嶽飛背刺‘盡忠報國(後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大字。
希以“拯救北方百姓于水火”為首要,報國恨家仇,遇事能忍則忍。

  佛教有句話,叫神通不及業力。
個人武藝再高,也能力有限。
但悟透了戰陣之計,就能萬人敵,收複中原。
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能考慮到北方的百姓們。
金國勢大,南宋集聚所有力量,都不一定打敗、消滅金國,更别說經常出現官民相壓、将士相欺、将帥内鬥、文武相輕、君臣相争。
所以要文武兼備、剛柔并濟。
有時要忍忍忍,放下一切個人恩怨之情、名利之心,争取南方一切力量,收複中原,救百姓們于水火。

  嶽飛再次投軍。

  ++++++++++++++++++++++

  忍一:前妻兩次改嫁(1126年-1129年)

  前妻劉氏

  嶽飛16歲時與劉氏成婚(1119年),生雲、雷二子。
嶽飛從軍抗金(1126年),讓劉氏照顧母親,她卻兩次改嫁。
劉氏後嫁與韓世忠軍中一押隊,(1138年)韓世忠讓嶽飛來取劉氏,嶽飛隻“差人送錢五百貫”而已。

  (《會編》卷二〇七:飛執兵權之日,遣使臣王忠臣往楚州韓世忠處下書,得回書,欲歸。
臨行,世忠囑之曰:“傳語嶽宣撫,宣撫有結發之妻,見在此中嫁作一押隊之妻,可差人來取之。
”忠臣回,密報飛以世忠語,飛不答。
世忠上聞,飛奏言:“履冰渡河之日,留臣妻侍老母,不期妻兩經更嫁,臣切骨恨之。
已差人送錢五百貫,以助其不足,恐天下不知其由也。
”上令報行。

  ·後妻李娃

  李娃(1101—1175),字孝娥,與嶽飛在戰亂中相識,兩人應在建炎二、三年間結婚[20](1129年,時李娃約28歲)。
嶽飛從不納妾,與李娃感情和睦,生有霖、震、霭(霆)三子。
夫遇害後,李娃随家眷流放嶺南,仍堅持将兒孫撫養成人。
冤獄昭雪後,李娃與三個兒子一道北歸,終年75歲,葬于江州(今江西九江)。

  (1126年,23歲)三從軍劉浩隸屬宗澤,遷修武郎、武翼郎:嶽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别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
靖康元年(1126年)冬,康王趙構到相州,于十二月初一日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嶽飛随同劉浩所部一起劃歸大元帥府統轄。
嶽飛奉劉浩的命令,帶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小隊往李固渡進行偵察,在侍禦林與金兵遭遇,嶽飛殺死敵将,擊退金軍。
[27]在滑州南的遭遇戰中,嶽飛奮勇當先,又以百騎殺敗金軍。
嶽飛随劉浩部隸屬宗澤,這是他初次成為宗澤的部将。
宗澤率部衆進軍開德府(河南濮陽),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
嶽飛英勇奮戰,以軍功遷為修武郎。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嶽飛随軍轉戰曹州(山東菏澤市南),他揮動雙锏,身先士卒,直貫敵陣。
宋軍以白刃近戰打敗金軍,追奔數十裡。
嶽飛因功遷武翼郎。
劉浩的兩千兵馬進駐廣濟軍定陶縣(山東定陶)柏林鎮後,元帥府又命他改隸黃潛善,不再讓宗澤指揮此軍。
這時黃潛善掌握着三萬六千人馬,卻隻知保存實力,按兵不動,使隻有二萬五千人的宗澤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
宗澤雖取得了一些勝利,隊伍卻也有不少損耗,難以傷及金軍元氣。

  (1127年,24歲)革除軍職、軍籍:“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趙構即位。
趙構采取黃潛善等避戰南遷的政策,預備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長安、襄陽、揚州等地。
時年25歲的嶽飛得知這個消息,[43]不顧自己官卑職低,披肝瀝膽,向趙構“上書數千言”,然而,他的耿耿丹心隻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并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1127年,24歲)四從軍張所,借補修武郎,升統領、統制,隸于王彥:嶽飛的抗金決心并未因此動搖。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嶽飛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北京大名府,經河北西路招撫使幹辦公事趙九齡推薦,會見了當時“聲滿河朔”,正多方收攬英才抗金的招撫使張所。
這是他第四次從軍。
張所知悉嶽飛的遭遇後,十分同情,便留他“帳前使喚”。
由于嶽飛的非凡見識、高超武藝,張所終于決定破格提拔他。
先是“以白身借補修武郎”,繼而又升為統領,後又升為統制,分隸于名将王彥部下。
趙構、黃潛善、汪伯彥等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壓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繼而張所也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遭貶谪發配嶺南,最終死于貶途。
被張所派去收複衛州等地的王彥、嶽飛一軍,也因河北西路招撫司的撤銷而成為孤軍。

  ++++++++++++++++++++++

  忍二:生死之大恐怖

  (1127年,24歲)嶽飛懷疑上司王彥怯戰,違反軍紀,兩人分手:王彥駐軍衛州新鄉縣的石門山,顧慮金軍集結,因此謹慎出戰。
嶽飛有些年少氣盛,責備王彥膽怯,率領部下擅自出戰,攻占新鄉縣,俘金軍千戶阿裡孛,又擊敗萬戶王索。
金軍誤以為王彥、嶽飛軍是宋軍主力,于是抽調各路人馬,雲集新鄉,準備與宋軍決戰。
王、嶽軍僅七千人,被金軍圍困,在突圍中潰散了。
嶽飛突圍後,又在侯兆川遭逢金兵,他率部死戰,負傷十餘處,終于成功退敵,轉戰太行山區。
嶽飛聽聞王彥組織起了“八字軍”,親自登門謝罪,但王彥不願收留,嶽飛于是自行率部戰鬥。
一次戰鬥中,嶽飛所部俘虜金将拓跋耶烏。
不多日又遭遇一股金軍,嶽飛令兵士虛張聲勢,自己持一杆丈八鐵槍,刺死敵酋黑風大王(奧敦紮魯),迫使金人暫時退卻。
宗澤委任王彥為“制置兩河軍事”,王彥便派人命嶽飛所部“赴榮河把隘”。

  (1127年,24歲)再歸宗澤,由踏白使、統領、恢複統制。
宗澤北伐奏章二十四次,趙構未同意,背疽發作,含恨離世:嶽飛和王彥難以共事,便決定率領部伍南下東京開封府,再次接受宗澤的領導。
貴宗澤珍惜嶽飛的才幹,體諒他的愛國之心,原諒了嶽飛的違反軍紀(指率隊離王彥之事),留在營中聽候差遣。
炎元年十二月(1128年1月),金軍大舉南侵,進犯孟州汜水關。
[60]宗澤即派嶽飛為踏白使,讓他率領五百騎兵前往偵察。
嶽飛在汜水關一帶擊敗金軍,凱旋後,即被宗澤任命為統領,不久又提升為統制。
建炎元年(1127年)冬到建炎二年(1128年)春,金國分兵三路全軍出動,在東京開封府所屬及其毗鄰的州縣,宋金兩軍進行了劇烈的拉鋸戰。
嶽飛在滑州城附近的胙城縣、黑龍潭、官橋等地作戰,均表現突出,頗有戰功。
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以後,天氣開始炎熱,金軍撤退,宗澤準備北伐。
王彥的八字軍奉宗澤之命移屯滑州。
五馬山的首領馬擴也攜帶信王趙榛的信前來東京留守司。
宗澤和王、馬等人共同制訂了北伐的計劃。
這年六月止,宗澤上陳述恢複大計的奏章達二十四次,但始終沒有取得趙構的支持。
年近古稀的宗澤再也支援不住,背疽發作,于七月初一含恨離世,臨終前仍然高呼:“過河!
過河!
過河!

  (點評:成長的代價。
時嶽飛24歲,皿氣方剛,求戰心切些;王彥38歲,未慮勝先慮敗,消極些。
兩人後來事迹證明,都是一心為國為民。
王彥作戰也很有本事,很多軍國大事上預判很準,但比較講究先請示再行事,脾氣比較倔,先後扭轉不了兩任上司的錯誤,多次請轉為了文職,振興地方經濟。
紹興九年(1139年),王彥病死于任上,郁郁而終,時年五十。

  (1128年,25歲)歸公事闾指揮,因功轉武功郎: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太宗完顔晟下令發動對宋戰争,一要擒拿趙構,二要攻取陝西。
八月,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闾勍命嶽飛去汜水關禦敵,兩軍對陣時,嶽飛用箭射殺金将,宋軍乘機進攻,擊退金軍。
嶽飛又奉命屯軍汜水縣東的竹蘆渡,與金軍相持。
當時宋軍糧草将盡,嶽飛用疑兵之計打敗金軍,因功轉武功郎。

  ++++++++++++++++++++++

  忍三:受排斥異己的上命,違心對抗同僚

  (1128年,25歲)歸杜充指揮,因功升武經大夫、武略大夫、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嶽飛奉東京留守司的命令從西京河南府返回開封。
杜充出于排斥異己的動機,命飛向守城将領張用、王善襲擊。
時王善駐紮城東,張用駐紮城南,嶽飛、桑仲、李寶諸人駐紮城西,均負有守衛京師重任。
嶽飛不願自相殘殺,婉言推辭,但杜充以軍法問斬相威脅,勒令嶽飛出兵。
嶽飛有以往擅自脫離王彥的教訓,無法抗命,隻能出戰,在南熏門之戰中,以八百人擊退張、王部數萬人,以功升武經大夫。
杜充又派馬臯等繼續追擊張、王部,卻被打敗。
王善攻打淮甯,張用不從,引軍離去,自此成為遊寇,後終被嶽飛收降。
自春至夏,嶽飛随陳淬多次與王善作戰,王善率部東流西竄,最後降金。
嶽飛因多次戰功先後轉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
二月初三日,南遷揚州的宋高宗得到金軍攻陷天長軍(安徽天長)的消息,驚慌失措,落荒逃至杭州。
五月,苗劉兵變被鎮壓後,高宗移駕建康。
就在高宗移駕建康時,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脫離危險之實,準備離開開封,前往建康。
嶽飛向杜充苦谏,杜充不聽。
嶽飛無奈,隻得率軍随之南下。
趙構對杜充撤離開封、放棄北方疆土的舉動不加責罰,反而還命他負責長江防務,升任右相。
杜充向朝廷上報“督師詣采石防守”,卻深居簡出不做準備。
嶽飛入杜充寝閣,苦勸再三至于流涕,但也無濟于事。
聽到金軍渡江的消息後,杜充才派都統制陳淬率嶽飛、戚方等将官統兵二萬奔赴馬家渡,又派王𤫉的一萬三千人策應。
陳淬率軍力戰,嶽飛率右軍和金國漢軍萬夫長對陣,王𤫉卻不戰而逃。
陳淬戰死,諸将皆潰,嶽飛苦戰無援,整軍退屯建康東北的鐘山。
杜充又棄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
建康失陷。
馬家渡之戰後,嶽飛決定脫離杜充,獨自轉戰後方。
時嶽飛的部下有叛逃者,嶽飛向他們慷慨陳詞,士卒皆被感動,願随嶽飛作戰。

  (1129年,26歲)杜充投敵,嶽飛在敵後收攏潰軍,六戰皆捷:杜充投敵,宋軍紛紛潰散。
潰軍中一些北方将領不願再戰,欲推舉嶽飛為主帥,一同投金。
嶽飛假意應允,乘其不備,帶親信數人與之相鬥,一連擊敗數十人;嶽飛又對衆軍嚴肅訓誡了一番,衆皆心悅誠服,軍心遂定。
完顔兀術占領建康府後,親率主力追趕趙構。
趙構由越州逃向明州,随後又從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難。
完顔兀術由建康進軍,接連攻下溧水、廣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嶽飛則領軍在其後方,伺機給予痛擊。
嶽飛遣劉經率兵千人夜襲溧陽,順利攻克了被金軍占領的溧陽縣城。
嶽飛又親自領軍轉戰廣德境中,六戰皆捷。
駐軍廣德軍的鐘村,軍糧用盡,将士忍饑,卻不敢擾民。

  (1130年,27歲)配合韓世忠,收複建康: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軍以舟師浮海,窮追趙構三百裡未獲。
完顔兀術“搜山檢海已畢”,掠金銀财寶北撤。
經過常州時,嶽飛率軍從宜興趕來截擊。
嶽飛四戰皆捷,擒女真萬戶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并一直尾襲到鎮江府。
常州截擊戰之後,嶽飛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鎮江韓世忠,從左翼進擊金軍,伺機收複建康。
金軍在水路與韓世忠相持達四十日,被困于黃天蕩,因奸細獻策才得以入江。
陸路上,嶽飛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裡的清水亭首戰大捷,金兵橫屍十五裡。
嶽飛領騎兵三百、步兵二千沖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建康城西南的新城。
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
建康德以收複。
建康之戰曆時半月,嶽家軍僅斬女真兵就約有三千人,投降者千餘人,并擒獲萬戶、千戶軍官二十多名。
這是嶽家軍的首次輝煌勝利。

  (1130年,27歲)诏命救楚州,上司劉光世不救,嶽家軍三戰三捷,但衆寡懸殊:八月,金軍統帥完顔兀術與完顔撻懶合兵攻打位于大運河與淮河交彙處的重鎮楚州(江蘇淮安)。
宋廷命張俊、劉光世救援楚州,但兩人都不肯應援。
[125-126]嶽飛此時隸屬于劉光世,接到救援楚州的诏書後,一面上章請求解決給養困難,一面就開始組織所部行動。
[127]九月二十日,嶽家軍開赴承州與金軍接戰。
一月之内三戰三捷,斬金軍大将高太保,擒女真、契丹、渤海、漢兒軍等首領七十餘人。
[128-129]但嶽家軍因孤旅無援,又衆寡過分懸殊,以給養匮乏的一萬人馬,難以對抗金軍主力之衆,終于無法解楚州之圍,楚州城于九月二十五日被金軍攻陷。
金軍陷楚州一個月後,又以号稱二十萬兵力進犯嶽飛的防區通州(江蘇南通)、泰州(江蘇泰州)。
劉光世違抗宋廷诏令,不予應援。
十一月,嶽飛因泰州無險可憑,放棄了泰州城,在南霸塘與金軍鏖戰數日,嶽飛身中兩槍,堅持力戰擊退了金軍。
[132]嶽家軍軍糧已絕,孤軍難支,嶽飛于是下令全軍渡江,在江陰駐屯;并将失守泰州罪責奏報宋廷,請求給予處分。
宋廷命嶽飛在江陰就地駐紮,防守江岸。

  (1131年,28歲)平定李成張用等遊寇十數萬:被金軍擊潰的散兵遊勇組成的遊寇,因得不到朝廷适當安置而結夥為盜,四處流竄、危害人民,其中勢力最強、為禍最烈的有流竄于江、淮、湖、荊等地的李成、張用、曹成、孔彥舟等。
張俊于建炎四年(1130年)十二月被任命為江南路招讨使,主持讨伐李成等遊寇。
[136]但數十日間并無建樹,便奏請朝廷派通、泰鎮撫使嶽飛同往。
紹興元年(1131年)正月十五日,嶽飛從江陰趕到宜興,往饒州(江西鄱陽縣)與張俊會合。
嶽飛戰果輝煌,先後平定了遊寇李成、張用。
紹興元年(1131年)七月,宋廷将嶽家軍的軍号定名為神武右副軍,任命嶽飛為統制,駐屯洪州。
[159]十月,宋廷授嶽飛親衛大夫、建州觀察使。
十一月,嶽家軍改号神武副軍,嶽飛升為都統制。

  ++++++++++++++++++++++

  忍四:(1131年,28歲)嚴明軍紀擒殺舅舅

  舅舅姚某,紹興元年(1131年)時因違反軍紀騷擾百姓,又欲謀害嶽飛,而被嶽飛擒殺。

  ++++++++++++++++++++++

  忍五:(1132年,29歲)放殺弟仇人,共同抗金

  楊再興殺嶽家軍韓順夫、嶽飛胞弟嶽翻,嶽飛釋并請其共報國:

  紹興二年(1132年),在平定曹成和吉州、虔州的叛亂時,嶽家軍攻破關廂慶功之時,卻遭曹成部将楊再興反撲,嶽家軍第五将正将韓順夫被殺,入關官軍被迫後撤。
楊再興骁勇非常,連戰嶽家軍統制王經、張憲等三将,并殺死了嶽飛的胞弟嶽翻。
閏四月,嶽家軍進入賀州,曹成在太平場布陣數十裡抗拒。
嶽飛故意向曹成麾下探子透露軍糧将盡準備撤軍的假情報,吸引曹成前來追擊。
嶽家軍遂乘夜間進軍太平場,攻破了曹成營寨。
六日,嶽飛又以八千人大敗曹成三萬餘人,曹成逃往桂嶺縣(廣西桂嶺鎮)。
曹成派都統領王淵占據北藏嶺、上梧關和蓬嶺,憑險據守。
嶽飛率軍猛攻,突破了三道防線,曹成敗走。
嶽飛盡據其寨,繳獲其刀槍、金鼓、旗幟等物。
楊再興被張憲所部生擒,楊再興說:“我是好漢,當執我見嶽飛。
”嶽飛抛下斬将殺弟之仇,親解楊再興之縛,并說:“我與爾是鄉人,汝好漢也,吾不殺汝,當以忠義報國家!
”楊再興遂誠心歸降。
(後來,楊再興随嶽飛抗金,四處征戰,後曾試圖單槍匹馬沖陣擒獲金兀術,未成,殺死金軍數百人後返回。
紹興十年(1140年),楊再興率軍與金人在小商橋相遇,楊再興寡不敵衆,中箭無數,奮戰而亡。
金軍得到他的屍體,焚燒之後,共得到箭镞竟有兩升之多。

  凡被曹成裹脅的當地良民,嶽飛皆令遣返田裡,又先後招降其衆兩萬餘人。
曹成四處逃竄,最終向韓世忠投降。
六月,嶽飛因平遊寇之功授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
嶽家軍屯兵江州(江西九江),守衛長江中遊。

  (1134年,31歲)收複襄陽等六郡: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到“行在”臨安觐見宋高宗趙構。
觐見時,趙構還就嶽飛在洪州時曾于醉後痛毆兵馬钤轄趙秉淵一事,面谕嶽飛戒酒,嶽飛自此絕飲。
紹興四年(1134年)春,嶽飛上《乞複襄陽劄子》,提出收複陷于僞齊政權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郢、随、唐、鄧等州、信陽軍)的主張,并說:“恢複中原,此為基本。
”奏議得到朝廷許可。
五月五日,嶽家軍直抵郢州城下。
六日黎明時,嶽家軍向郢州發起總攻。
戰鬥異常酷烈,嶽飛坐在大纛下指揮,忽然有一大塊炮石飛墜在他面前,左右都為之驚避,嶽飛的腳卻紋絲不動。
士卒攀登雲梯,奮勇攻上城牆。
此戰殺敵七千餘人。
郢州收複後,嶽家軍分兵兩路,由張憲、徐慶分兵東向攻随州(湖北随州),嶽飛則領軍直趨襄陽府(湖北襄陽),與投降僞齊的李成決戰。
李成見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無勇氣據守,倉皇逃遁。
五月十七日,嶽飛兵不皿刃,收複襄陽。
十八日,牛臯便與張憲、徐慶合力攻下随州城,俘虜了五千僞齊軍。
16歲的嶽飛長子嶽雲勇冠三軍,手持兩杆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沖上城頭。
嶽飛出師大捷,震動了僞齊政權。
劉豫急忙調度兵力,還請來金朝的“番賊”,與河北、河東的“簽軍”增援。
李成得到支持,欲奪回襄陽府,率領号稱三十萬大軍反撲,又遭大敗。
金将劉合孛堇領軍與李成會合,集結于鄧州附近,築寨掘壕,以遏制嶽家軍北上。
嶽飛遣王貴等由光化路,張憲等由橫林路,前去掩殺。
七月十五日,王貴、張憲在離鄧州三十餘裡的地方,與敵軍數萬接戰。
嶽飛又分遣王萬、董先軍兵,出奇突擊,敵軍大潰。
俘金将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馬二百餘匹,衣甲不計其數。
隻有高仲帶領殘部逃入鄧州,閉門堅守。
七月十七日,嶽飛軍攻取鄧城,将士不顧矢石,蟻附而上。
一場皿戰,鄧城終被攻克。
斬殺金、僞軍無算。
嶽雲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
嶽家軍攻拔鄧州,活捉了高仲。
嶽飛随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于二十三日收複了唐州州城。
王貴和張憲同時在唐州以北三十宋裡,再次擊敗金與僞齊聯軍,以掩護李道收複州城。
同一天,信陽軍也被攻克。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