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皇太極寫給崇祯的一封信被快馬送到了京師。
是一封議和信,皇太極願意議和。
議和的條件也在信裡先大緻說了一下,如果崇祯同意,雙方之間就派使者,正式走流程。
皇太極提的要求如下:
一、遇到吉兇大事,雙方相互派使者慶吊。
二、大明每年給金國5萬兩黃金,50萬兩白銀,金國每年給大明千斤人參,千張貂皮。
三、明朝将俘虜的女真人全部還回去,金國也一樣。
四、雙方之間重新劃定界限,和睦共處。
看完這份議和信的内容,崇祯笑了。
曆史上,在崇祯十五年,松錦大戰之後,祖大壽、洪承疇等大将全部都投降皇太極了,那個時候皇太極也提出過議和。
提出的議和條件和上面差不多,除了讓大明每年供奉的多一點,其他都一樣。
曆史上的崇祯也想議和,于是派陳新甲去安排這件事,結果被陳新甲的仆人提前洩露,一時間輿論嘩然,崇祯又愛面子,竟然把陳新甲給殺了。
議和中斷。
按照正統曆史上那個環境,肯定該議和了。
因為崇祯十五年,整個大明朝都已經被農民軍給打得滿目瘡痍,崇祯已經沒得選擇了,和皇太極議和是最好的選擇。
皇太極自己也願意,那個時候其實皇太極想怎麼入關就怎麼入關了。
但是,現在穿越者張凡,已經改變了曆史了。
現在是什麼情況,你皇太極心裡沒點逼數?
你有主動權?
議和肯定是不能議和的。
仗呢?
肯定是不打了的!
為什麼不打仗了,還不議和呢?
除了皇太極提出來的這些條件很過分、崇祯是絕對不可能答應的以外,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意識形态的問題。
什麼意識形态?
主戰的意識形态。
隻有在主戰的理念下,遼東軍才會時刻保持着戰鬥狀态。
而實際上,不用崇祯正式與皇太極議和,接下來幾年皇太極肯定會老老實實的。
因為這一仗差不多把皇太極打得懷疑人生了,他自己在國内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接下來他要考慮的不是把矛盾往外轉移的問題,而是要先對内整改。
要不然他基本上可以退位了。
所以,根本不用議和,雙方已經暫時不會發生大規模戰争了。
接下來崇祯幹了一件什麼事呢?
他打算把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給淩遲了。
因為這件事,有不少大臣前來勸他。
淩遲豪格,從傳統的戰術角度來分析,其實不算上計。
例如孫承宗所言,如果這個時候淩遲豪格,會讓建奴内部憤怒,反而給了皇太極一個理由,将仇恨都轉移到了大明,幫了熱鍋上的皇太極,消化了建奴内部的矛盾。
這一點崇祯自己清不清楚?
他當然清楚!
他是個政治高手,連這一點都不清楚,還怎麼帶領大明走上星辰大海。
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因為皇太極現在的處境非常複雜。
皇太極自登基以來,到現在,除了崇祯元年之初,把林丹汗摁在地上摩擦了幾遍,基本上沒有打什麼勝仗了。
尤其是這一次,别看代善等人的威信受損了,皇太極自己的威信也損失了不少,畢竟他是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