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二章必要的程序
銳意進取,銳意革新,其實并不是國外的專利。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失去銳意的革新和進取,就會被曆史淘汰。
中國在曆史上,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也隻是犬清時代落後了而已。
但是,軍事的改革,卻依托着強大的工業、農業、經濟、軍事、教育、文化、科技等等。
就像二戰時期的德國,德國的軍事發展,特别是陸軍的軍事發展,取得舉世聞名的成就,然而,德國的農業和經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最終**德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遼東的發展,卻不是以軍事科技為主,反而是以經濟為主,以經濟推動着軍事科技的進步。
特别是在廣甯之戰的勝利,讓全家軍總參謀部看到了四輪馬車在戰争中的巨大作用,即使是在野戰情況下,火铳兵單獨想對抗騎兵是現實的。
很多人就會說,火槍的出現,騎兵就該退出的曆史的發展舞台,其實,遠遠沒有,哪怕二戰時期,德軍的火力打擊密集,那是舉世公認的,也就是在二戰末期美軍可以比拼一下。
當然,波蘭騎兵卻上演了騎兵拿着長矛捅坦克的悲壯,這恰恰說明一個問題,如果不計傷亡,亡命沖鋒,騎兵是有機會突擊到步兵身前的。
除非,用後世的機槍和坦克,這樣才能把騎兵徹底趕出曆史的舞台,全旭并沒有指導全家軍進行全面換裝。
不過借着廣甯之戰的勝利,總參謀部經過分析之後,認為馬車與火铳兵配合,是對付騎兵的有效辦法。
以全家軍四輪馬車為例,一輛馬車上可以乘載十二到十五名火铳兵,而四輪馬車,可以加裝偏廂護盾,這樣以來,馬車上的火铳兵有着護盾的保護,可以很好的殺傷建奴的騎兵,更好的保護自己。
于是,全家軍的總參謀部就在第四旅一千零五十輛的四輪馬車基礎上,進行了改裝,為了增強馬車在戰場上的适合能力,這種馬車,就換成了鋼鐵制造的輪子。
然而,純鋼鐵的打造的車輪,又太過笨重,影響了四輪馬車的機動能力,這些參謀們又帶着工匠為車輪和四輪馬車進行減重。
于是,讓全旭難以置信的一幕出現了,車輪居然制造成了後世的那種情況,采取镂空的設計。
而車底闆,也是采取了網格化的設計,盡可能的減重。
這樣以來,四輪馬車,将伴随着全家軍的作戰。
既可以承擔運輸工作任務,也可以在關鍵時刻,利用四輪馬車高大的車體,快速形成車陣。
有些事情是全旭無法阻止的,那就是對于铠甲的熱愛,随着遼東人口的增加,全家軍挑選的基數變大,直屬總參謀部的全家軍教導旅,增加了一支五百人規模的小部隊。
這支部隊的士兵來源以鐵塔一般的北方大漢組成,人均身高六尺,相當一米八九,一個個人高馬大,體壯如牛。
這些強壯的士兵,披着全家軍新打造的沖壓式闆甲,這種闆甲經過熱處理以後,基本上可以無視弓箭的射擊,他們的兵器,雖然不是陌刀,卻是與陌刀相似的樸刀。
如果大家對于樸刀沒有印象,那就可以對比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這樣以來,這支重裝步兵就持十九斤重的樸刀,扛着四十多斤的重铠甲,一旦上了戰場,就像重型坦克一樣,充當戰場的開罐神器。
如果不是遼東的鋼鐵多的泛濫了,全家軍的總參謀部也不會拿着六七十斤鋼鐵去武裝一名士兵。
除了四輪戰車、重裝步兵以外,全家軍總參謀部向全旭上報的變化還有一種重達三千多斤,用兩頭車驅動的戰車。
這種戰車,與四輪馬車最大的不同,就是加裝了駕駛室,不對,應該所說動力室,就是拉車的牛,有了一層保護殼。
最前面就是像塞門刀車一樣,出現一面裝着十六刀,可以左右移動的鋼刀。
以牛車的車輪作為驅動力,讓這十六把鋼刀左右移動,從而殺傷敵人,這輛牛車的前後左右,都加裝着護盾,一旦沖向戰場,将無視對方的弓箭,以及刀劈槍刺。
簡直就是冷兵器時代的坦克。
全旭看着這些報告,有些無語。
他以為隻有阿三的腦洞夠大,在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巴拉迪瓦駕駛着一輛帶着旋轉刀的戰車,沖向敵人。
然而這隻是電影,結果,工匠們居然弄了一輛這樣的戰車。
全旭如果隻是冷兵器方向的改革,全旭感覺自己要發瘋,總算讓他看到了一種改革,那就是臼炮。
這些工匠是從做鐵釘的樹井冷凝的原理中,獲得了靈感。
所謂的樹井冷凝式鑄造方式,由于這個時代并沒有拉絲機,想要獲得鐵絲或者鋼絲非常困難的,這種東西,全旭可以在後世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