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一章新生活新氣象(下)
“武威侯他老人家,大發慈悲,賞咱們大家夥一口飯吃,給咱們大家夥,發了新房子、發了衣服,也發了糧食,這做人呢,都要有良心,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這樣的人,咱們六保不要,發現一個,清出去一個!
”
說到這裡,保長清清嗓子:“咱們六保有沒有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
”
衆人不敢接過話茬,都沉默着。
保長笑了笑:“沒有呢,最好,有一個算一個,我姓劉的跟他勢不兩立!
”
在遼東的安排,全旭可沒有想過要為其他人做嫁衣,做好事不留名,那也不是全旭的習慣。
所謂的忠誠,就是背叛的籌碼不夠。
當然,潛移默化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哪怕到了崇祯五年,放眼大明,除非學不下去,老百姓是不敢造反的。
比如,移民到遼東的流民,他們甯願遠走數千走,也不敢跟着李自成、張獻忠他們造反。
現在全旭的工廠也好,屯田的鎮也罷,包括全家軍在内,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進行思想教育。
除了原來的訴苦大會,現在又多了幾條,比如說,沒有全旭的恩賜,他們就活不下去,隻有跟着全旭才能過上好日子。
通過反複灌輸,讓下轄的百姓和工匠、士兵都明白,誰對他們好,讓他們所有人明白,隻有努力工作,生活才會越過越好。
就這樣,在新來的移民就利用軍隊的模式,百姓也是以老代新,灌入全家軍的理念。
劉保長望着衆人道:“官府就給咱們造的田契,一個成丁是一百畝,丁女是八十畝,分給大家的地,如果不種,那種連續荒廢三年,官府要收走,大家記清楚了沒有?
”
“記清楚了!
”
黃富春捏着還帶着墨水味道的田契,眼睛慢慢的紅了,他們家祖上,數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積攢了一百多畝地,結果,變得一無所有。
現在,他又成了有地的人,有地才是稱為民。
沒有地的人,連人都算不上。
“現在到明年的春天,還有差不多八九個月!
”
劉保長接着道:“這麼長的時間,大家都沒有事做,肯定做吃山空,現在擺在大明面前的路有三條,第一,就是咱們大家住的房子,将來會有更多的人過來,他們過來了,要有住房,住房怎麼辦?
那就靠咱們這些人去修,去建,距離咱們這裡往北,大概有五十裡,正在新修一座鎮子,需要人幹活!
”
黃富春舉起手問道:“保長,那去幹活給口糧嗎?
”
“給!
”
劉保長伸出三根手指頭:“一天三十個大子,包一日三餐,男女都要!
”
黃富春問道:“我看到那些修路的,一天給五十個大子”!
“沒錯,修路的工錢高點,不過更累!
”
劉保長望着衆人道:“你們想去修路也行,一天五十個大子,也可以想糧食,要肉,想要布也行!
”
有人問道:“還有一條路是什麼?
”
“那條路要技術,可以去礦上幹活,收入看本事,有技術的,一天掙一錢銀子也不是問題!
”
黃富春就帶着老婆去了修路的工地,然而,讓黃富春有些不習慣的是,郭喬鎮的鎮上規矩太嚴格了。
首先是垃圾,不準随意丢棄。
要按照規定扔在垃圾桶裡,同時,郭喬鎮裡不準随意大小便,不準随意吐痰,不準随意打老婆……
這些他還可以忍,最不能忍的是,分給他的地,距離郭喬鎮太遠了,足足要走上一個時辰。
如果到了農忙季節,這一來一回,大半天就過去了,這該怎麼辦?
難道說,自己真要掙錢買匹馬?
黃富春其實不知道,他的生活其實一直在一個巨大的變革中,比如說土地,全旭不想遼東變成到處都是耕地,像森森、草原,都是要保護的,這樣以來,真正的耕地,其實并沒有多少。
比如說,現在的黃富春所在的義州衛,義州衛共計八個鎮,可分配耕地有一百二十萬畝左右。
每個鎮相距離少數三五十裡,很多百姓的耕地距離所在的鎮子就多達三四十裡,甚至四五十裡。
全旭不想百姓們随便的散居,因為,一旦戰争,這樣散居的百姓,就是建奴屠刀下的亡魂。
讓百姓平時居住在所在的鎮子或縣城、府城裡,農忙離節,則在自己的耕地附近居住,農忙結束,返回城裡。
這樣的考慮,既是為了安全,也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拉動内需。
畢竟,一個人分配一百畝地,用不了幾年,遼東就沒有窮人了。